對于黨員干部尤其年輕干部而言,就應該迎難而上,自覺將自己置身于艱難困苦中,主動接受困難挑戰,敢于面對各種誘惑。“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只有這樣,方能成長為忠誠、干凈、擔當的好干部。(5月8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為一名基層干部,一說到吃苦,筆者心中“苦水”不少,以前初到單位領導談話第一句就是“年輕人就要多吃苦”,當時還一臉茫然:真的有那么多苦吃嗎?可是當基層遇到扶貧,那叫一個沒日沒夜,總算是對“苦”有了深刻的認識。想訴訴苦吧,結果老同志們一個個“想當年”說的自己都快無地自容了,于是唯有咬牙含淚堅持,當苦過哭過之后再回頭看,你會發現苦難給了自己一筆最寶貴的人生財富。
敢于吃苦是一種擔當。在基層兩年多,給筆者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基層事情多、任務重、責任大,苦大累多淚也多,因為稍不注意就得“攤上事兒”,所以一些人干事就有點“扛不住”,能推就推,畢竟干得越多錯也就可能越多,吃的“苦頭”就越大。但是作為一名年輕干部,不管是閱歷還是能力都還處于一種“積累”階段,就正需要一種不怕苦不怕累的“勇闖”精神,在苦難面前要有挺身而出的勇氣。不做不錯雖看上去“挺美”,實際上于人于己都是一種不負責任,更是一種意志消沉的暮氣。年輕干部就要有一種舍我其誰的霸氣,敢于到最艱苦的崗位去磨礪自身,做一個能吃苦、敢吃苦的干部。
善于吃苦是一種智慧。有句話叫“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直被很多人奉為圭臬,但是這話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說對,因為苦難是每一個年輕干部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風景”,能吃苦才能有守得云開見月明之日。說不對則是因為對年輕干部來說,吃苦很有必要,而選對吃苦的方向更重要,老黃牛式的只顧埋頭苦干,不講究方法,不把握導向,就可能事與愿違。所以,每一個年輕干部都既要埋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吃”對方向的“苦”才是成功之鋪墊,所以是否善于吃苦考驗的是年輕干部的本事和智慧。
“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曾經吃過的苦受過的難,到最后都會演繹為厚重的人生底蘊和寶貴的人生財富,老同志每一個“想當年”背后都是一份憶苦思甜的情懷、一份體現人生價值的滿足與驕傲,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精神“炫富”。年輕干部不但不能畏懼“吃苦”,反而應該努力尋找“吃苦”的機會。為了人民的利益,更當敢于“吃苦”,善于“吃苦”,因為只有在不斷的“吃苦”中,才能挖掘到苦難背后那一份寶貴的人生財富。正所謂愛過方知情深,品過才知酒香,先苦后甜的人生才能歷久彌新,合奏出時代強音。(稅茂林)
破除“層層陪同”之弊,能夠進一步將官場的“生產力”從迎來送往中解放出來,提高行政效率,將精力真真正正放到為民辦事上來,營造干部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廣袤基層,大有作為,到基層去,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年輕人成長的需要。
基層干部,是從一線磨練而來,在基層這個“練兵場”,這個成長的“搖籃”,收集了第一手資料,接觸了最基本的人和事。
基層是年輕干部學習成長的課堂,是歷練干部的戰場。年輕干部要到基層去、到艱苦困難的地方去磨練,讓自己成為可負重托、能但大任的棟梁之材。
在聽取部分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和大學生村干部代表工作匯報后,金冬江充分肯定了他們在基層作出的工作和貢獻。各級黨組織和各有關單位要支持幫助、嚴管厚愛,為基層干部的成長進步和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條件,鼓勵引導基層干部以扎實的作風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要扶起貧困群眾的精氣神,是考驗一個地方扶貧工作體制機制的問題,考驗扶貧干部智慧和毅力的問題。
無論是處在哪個階段的干部,都應該不斷充實自我,保持一顆謙虛的心,才能學以致用,穩步前行,讓自己所學與所做工作相融合,更好地服務百姓。
作為“第一書記”要沉身子,深入基層,親近群眾,凡事能親力親為,做為群眾服務的貼心干部。
堅持從“基層一線”選拔干部是很重要的用人導向,體現了黨委政府對“基層一線”工作人員的關心和愛護,是組組織部門選拔干部的長遠之計。
基層政策宣講,是群眾了解政策的重要途徑,但部分干部自身也對政策掌握不深,進行政策宣講時對群眾素質水平考慮不夠,方法欠考量,結果干部……
“第一書記”到農村工作,要把自己看作村干部的普通一員,為村兩委班子注入了新鮮血液。
基層黨組織渙散、基層黨員干部的腐敗和“四風”問題就像蒼蠅亂飛,著實讓農民群眾感覺惡心頭疼。
心中有黨,是每一名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黨員干部應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時刻不忘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自覺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
領導干部很有必要把“眼光向上”與“眼光向下”有機結合起來,在做好關鍵動作的同時,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做好自選動作,不忽視不放棄“不重要”的工作。
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關鍵在于提高包括基層干部在內的各級干部的能力,廣大基層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基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