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國“十三五”脫貧攻堅首戰告捷,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超額完成1000萬人的減貧目標。如果把脫貧攻堅看成是時代的宏偉畫卷,那么奔忙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年輕人就是一抹抹亮色。(新華網)
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澳贻p人有朝氣、有思想、有創新”,在空心化嚴重、干部老齡化問題突出的基層,年輕人給脫貧攻堅注入了活力。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太和村第一書記葛鵬程拓寬思路、大膽創新。用三步走戰略為該村脫貧攻堅探索到了切實可行的脫貧“處方”;瀘州市合江縣望龍鎮永定村第一書記張邦奎采用“引狼入室”模式,鼓勵成功人士返鄉創業的新思路,成功流轉300余畝土地發展林下烏雞養殖。正是有了這樣一批青年干部給扶貧工作帶去新思路,才使瀘州地區能以明確主攻方向、培育主導產業,又順應發展規律的模式來推進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消除貧窮、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黨委政府光榮而艱巨的革命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委政府對全國人民莊嚴的承諾。脫貧攻堅的沖鋒號已經吹響,只有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在革命老區四川省達州市,楊東的名字被廣為傳頌,他退伍不褪色,戰士天職永出征,在2016年胃癌晚期到去世前的半年中,仍然奮戰在“扶貧第一書記”崗位上。
青年干部都應當能為革命挑更重的擔子,能在最復雜的環境里艱苦工作;能在最困難的時候頂上去;能在最危險的情況下不怕犧牲;能做別人不愿干、不敢干的革命工作?!胺鲐氼I頭雁”、“致富小推手”不僅僅是頭銜,更是青年干部的人生歷練。扶貧工作對于青年干部是一張白紙,青年對扶貧工作也是一張白紙,只有不斷探索;只有不斷認識;只有不斷發現,才能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最美的圖案。
青年干部奮戰在扶貧一線是好事,他們給扶貧注入了活力,扶貧也淬煉了青年干部的奉獻、責任和擔當精神。(龐婷元)
脫貧攻堅本是一件民心工程,如果脫離了實際大搞表格扶貧,必然會傷民心。要真正實現貧困村的脫貧目標,幫扶干部必須真心融入農村,要有“踏地十年”的決心,以造福一方的責任心,干事創業的事業心,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作為脫貧攻堅戰的排頭兵、領路人,各級扶貧干部更要立好標桿、做好表率,用“愚公移山“的實干精神、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實干行動讓扶貧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他們怎么做到的?究竟下了哪番"繡花"功夫?現在是什么面貌?脫貧之后的路又該怎么走?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六集系列微專題《蘭考之變》,為您講述蘭考脫貧背后的故事,給正走在脫貧路上的干部和群眾以參考。
“繡花”,一針一線都是真。向貧困宣戰,來不得半點馬虎,更是要“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
脫貧工作不能靠一己之力,脫貧要求我們發動群眾,集思廣益,要求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聯絡,全情投入,踏石留印,鑿壁留渠,以忘我的奉獻精神和勇承重任的擔當感染和帶動群眾投入到脫貧攻堅中。
脫貧攻堅,不能遺漏任何一個細節:基礎工作扎實不扎實,幫扶措施精準不精準,資金管理嚴格不嚴格……所有這些都必須環環相扣,層層壓實。
只有讓人民吃得飽、穿得暖、安居樂業,收入水平和經濟實力真正跨過“貧困基準線”才能算得上名副其實的“扶真貧、真扶貧”,困難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才會由“數字量變”到“生活質變”。
脫貧攻堅是一個地區脫貧的要素之一,需要外來“輸血”,更需要當地群眾自動“造血”,才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法寶。唯有如此,才會讓“輸血”變“造血”讓“有限”變“無限”,留下一支永不走的扶貧幫扶隊伍。
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可持續生計方法是近年來對貧困進行評價的一種新方法,它是基于對貧困原因的深層次理解而提出的,大致包括了就業、人的能力和自然資源等因素。
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其中最難實現的就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
脫貧攻堅的號角已吹響,全體黨員干部要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涓涓細流匯成江河,點點心血聚成八方之力。
開局良好,我們當懷滿滿的信心,向著全面“脫貧”沖刺,向著全面“小康”挺進!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中華千古訓,不管做什么都要以實干為準繩,所謂實干,顧名思義就是實實在在地做事,脫貧攻堅也離不開實干,要以干為中心以實為本。
黨員干部紛紛到貧困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得到了貧困群眾的首肯,但是他們要真心融入農村,要有“踏地十年”的決心,以造福一方的責任心,干事創業的事業心,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