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是“坐”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跑”出來的。樂東的第一把“鑰匙”就是:下基層,“四級聯動”機制齊發力。目的就是走近群眾家門,贏得群眾信任。為此,樂東縣委組織部在縣委領導下,轉變工作思路,推動了60%以上機關黨員干部下基層大服務,促進各項優勢資源下沉基層,解決了一大批農村積累多年的矛盾和難題,凝聚了民心。 (3月21日《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地方尤其是基層一線是領導干部了解實際、向廣大群眾學習的好課堂,也是領導干部磨練作風、提高素質的大考場。到地方和基層一線工作,同基層干部和群眾一起摸爬滾打,對于領導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增長領導才干、積累實踐經驗、加快政治成熟至關重要。”事實確實如此,廣袤基層,大有作為,到基層去,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年輕人成長的需要。
一、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眾中去,要放下架子,尊重群眾。黨員干部也是群眾,也是普通群眾中的一員。黨員干部要脫去“官服”、穿上“民服”,少點“官氣”、多點“土氣”。“民為貴,社稷次,君為輕”,從中國傳統儒家文化里可見一斑,中國向來都是很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的。在群眾路線主題教育活動,廣大黨員干部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層一線,到群眾中去,和群眾地位平等,尊重他們、信任他們,才能得到他們的擁護。
二、俯下身子,深入群眾。如何與群眾打好交道,這是對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是否能順利開展的“一道坎”。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任務,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實際,俯下身子深入群眾,善于傾聽群眾呼聲,與基層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與基層群眾真心交朋友,問清楚基層群眾有什么困難、意見,了解掌握基層群眾生活的真實水平、黨組織的真實情況、影響干群和諧的真正原因、黨員群眾內心的真實意愿,把黨員群眾的愿望呼聲和意見建議搞清楚,真正做到心中有數、情況明白。
三、俯下身子,心系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是廣大黨員干部的衣食父母。毛澤東同志曾講過:“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靠近群眾,依靠群眾,一直以來是我黨的優良傳統。要帶著眼鏡,認真觀察民情;帶著耳朵,認真傾聽民意;帶著雙手,盡其所能為民辦實事。切實能與群眾打成一片,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心系群眾,讓群眾認可。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說的是讀書之法,同樣也適合為官之道。走進基層,貼近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黨員干部只有真正“身心并入”,才會贏得最大的支持。(杜鵑花)
基層干部,是從一線磨練而來,在基層這個“練兵場”,這個成長的“搖籃”,收集了第一手資料,接觸了最基本的人和事。
基層是年輕干部學習成長的課堂,是歷練干部的戰場。年輕干部要到基層去、到艱苦困難的地方去磨練,讓自己成為可負重托、能但大任的棟梁之材。
在聽取部分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和大學生村干部代表工作匯報后,金冬江充分肯定了他們在基層作出的工作和貢獻。各級黨組織和各有關單位要支持幫助、嚴管厚愛,為基層干部的成長進步和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條件,鼓勵引導基層干部以扎實的作風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要扶起貧困群眾的精氣神,是考驗一個地方扶貧工作體制機制的問題,考驗扶貧干部智慧和毅力的問題。
無論是處在哪個階段的干部,都應該不斷充實自我,保持一顆謙虛的心,才能學以致用,穩步前行,讓自己所學與所做工作相融合,更好地服務百姓。
作為“第一書記”要沉身子,深入基層,親近群眾,凡事能親力親為,做為群眾服務的貼心干部。
堅持從“基層一線”選拔干部是很重要的用人導向,體現了黨委政府對“基層一線”工作人員的關心和愛護,是組組織部門選拔干部的長遠之計。
基層政策宣講,是群眾了解政策的重要途徑,但部分干部自身也對政策掌握不深,進行政策宣講時對群眾素質水平考慮不夠,方法欠考量,結果干部……
“第一書記”到農村工作,要把自己看作村干部的普通一員,為村兩委班子注入了新鮮血液。
基層黨組織渙散、基層黨員干部的腐敗和“四風”問題就像蒼蠅亂飛,著實讓農民群眾感覺惡心頭疼。
心中有黨,是每一名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黨員干部應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時刻不忘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自覺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
領導干部很有必要把“眼光向上”與“眼光向下”有機結合起來,在做好關鍵動作的同時,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做好自選動作,不忽視不放棄“不重要”的工作。
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關鍵在于提高包括基層干部在內的各級干部的能力,廣大基層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基礎性作用。
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關鍵在于提高包括基層干部在內的各級干部的能力,廣大基層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基礎性作用。
能吃虧的干部更受群眾歡迎和愛戴,也更讓群眾信服。試想,若是每個干部對群眾都斤斤計較,怎能贏得群眾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