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指出,2016年各級法院審結貪污賄賂等案件4.5萬件6.3萬人,其中,被告人原為省部級以上干部35人,廳局級干部240人。如此數字,讓人警醒。探究這些官員貪污腐敗的原因,一個共性就是沒有把好用權“方向盤”,讓權力失去了監督和約束,偏離了正確的軌道。(3月19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有專家指出,腐敗的本質是濫用公共權力為個人或小集團謀私利。“公”是“廉”的載體,“私”是“貪”的溫床。很多貪官的落馬都是把公私混為一談,當成謀取私利的“香餑餑”,最終滑向了罪惡的深淵,最后只能在身陷囹圄中吹噓不已、懺悔人生。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只能為公,不能為私,然而,少數領導干部卻忘記了這一“常識”,在權力面前喪失立場、喪失底線,讓權力變成脫韁的野馬,其后果一發不可收拾。
物必自腐而后蟲生。領導干部手握權柄、掌握公共資源,很容易成為“圍獵”對象,如果不能做到行有所止,心有所戒,就容易在不痛不癢中打開缺口,在風花雪夜中迷失自我,逐漸變得膽大妄為、肆無忌憚,最終只能一步步滑向腐敗的深淵。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一個黨員干部如果在小事小節上“失守”,就很難在大事大節上守得住,這是被無數事實證明了的一條“規律”。把好人生的“方向盤”,秉公用權、謹慎用權、干凈用權,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無疑是每名黨員干部的“護身符”。
“大道”不偏離,“小節”不喪失,是把好人生“方向盤”的準則。怎么用權,什么事可以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懸紀律的明鏡,手中緊握法律的戒尺,洞悉為官做人的尺度,方為明智之舉、方是為官之道。《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中指出:黨紀國法不能成為“橡皮泥”“稻草人”,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也沒有“鐵帽子王”。可見,“黨紀國法”是觸碰不得的,否則要付出血的教訓。把好“方向盤”,生命之花才能永開不敗。
然而,怎樣才能把好人生的“方向盤”?陳毅元帥在新中國成立5周年時,曾寫有一首感事述懷詩《七古·手莫伸》。詩中指出了權力必然帶來的三大誘惑:即“威嚴、美色、推戴”。如今面臨市場經濟條件,或許還應加上“錢財”。誘惑之下,如果沒有足夠的警醒,領導干部就可能在“溫水煮青蛙”中偏離軌道、走向不歸路。把好人生的“方向盤”,靠他律,也靠自律;靠約束,也靠覺悟。希望黨員干部好好“領悟”,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中,努力把握好人生“方向盤”。(王繼川)
員干部要腳踏實地,堅持以肯干提升境界、以敢干展示氣魄、以實干贏得尊重,真正在干事中促進地方發展、實現人生價值。
“擼起袖子加油干”是喚醒干勁的口號,是創造健康生態的因子,是為國效力的平臺。黨員干部應該做好帶頭作用,擼起袖子,讓全民一起加油干。
黨員源于群眾又不同于普通群眾,是群眾中的先進代表。黨員干部源于黨員又不同于普通黨員,是黨員中的佼佼者。
好家風不能只是說起來好看,看起來很美,想起來很幸福,要讓這一切從夢想照進現實,還是需要每一名黨員干部的參與,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堅守清廉、堅守正義、堅守紀律,涵養出好家風。
微信因其功能強大、方便快捷成為大多數人的“裝機必備”之一,而微信朋友圈更是備受青睞。
只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讓黨員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免去后顧之憂,輕裝上陣,集中精力在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上大干一場。
“讀書”不僅是補足黨員干部的精神之“鈣”,更是對黨員干部“精氣神”熏陶、培養。
“對表”是對黨的高級干部提出的嚴肅的政治要求,它不僅是對“黨的高級干部”提出的要求,也是對全體黨員和黨的各級組織提出的要求。
只有行得正、坐得端、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嚴守紀律,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考驗,才能從思想上筑牢防腐拒變的防線。
創新工作思維,創新工作方式,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群眾,推動社會健康發展,總而言之都是為社會進步而努力。
做一名合格黨員,就要涵養以民為本、天下為公的高尚品質,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甘于奉獻,樂于付出,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堅持以德立身、以信為本,永葆共產黨人天下為公的浩然正氣,在知行合一中提升心性品質。
工作中要把上級精神與地方工作結合起來,把科學態度與實干作風結合起來,把尊重規律與開拓進取結合起來,把著眼長遠與抓好當前結合起來。
防止親屬“枕邊風”的危害不僅是在平時學習工作紀律上,更要保持領導干部對家風的清醒認識上,深刻認識“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樸素道理。
黨員干部要走好從政路,也需要堅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把人民公仆為人民的意識扎根在思想深處,踐行在行動上,才能改掉“慢作為”惡習,真正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黨員領導干部不僅自身要做廉潔自律的表率,還要培育良好家風,嚴格約束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自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