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兩會都會出現一些熱詞,而今年召開的兩會也不例外,“藍天保衛戰”、“扶貧”“脫貧”等均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可見,這些熱詞無一不是老百姓所關心的。要如何把這些百姓所關心的工作做好,是每一位干部都應認真思考的。(3月14日網易網)
習近平主席曾提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彼?,“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看似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一些國家在發展經濟時,時常會發生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情況,但如果一味地只顧經濟的發展,不顧環境的保護,也會導致百姓居住的環境越來越差。因此,我國一直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了打響“藍天保衛戰”,構建一個美麗中國,干部們還應將各項工作進行緊密結合,思考如何整合資源,發揮最大效用。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全國各地都在紛紛植樹,為優化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筆者通過新聞看到四川省合江縣白鹿鎮政府組織相關幫扶單位、幫扶干部以植樹節為契機,結合脫貧攻堅,在貧困村種植花椒樹。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植樹活動,雖然種下的是小樹苗,但收獲的卻不止一點點。花椒樹不僅增添了綠色,切實體現了“藍天保衛戰”的內涵,同時為脫貧攻堅工作埋下了伏筆。貧困戶們能在花椒樹有所收成之日獲得一筆額外的收入,像這樣的植樹活動可謂“一舉多得”。
無論哪一個熱詞,其背后都飽含了老百姓的迫切期盼;無論哪一項工作,其實質都是為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干部們只有在日常工作中靜下心來,多去思考問題所在、百姓所需,將各項工作的軌道對接,加快推進工作發展,著力解決問題,才能不斷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構建更加美好的中國。(唐婉云)
總書記連續五年在上海團談到創新,寓意深刻,旨在希望黨員干部要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行使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把黨的方針政策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開拓創新,謀劃發展,開辟發展新途徑,突破常規,出奇制勝,以創新促發展。
用法律的利劍來懲處不法行為,維護公平正義,這是時代的擔當,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來自最基層的數據,才會真實可信,才是群眾的真實心聲。當群眾的訴求能通過暢通的渠道獲得表達,才會油然而生一種獲得感。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邀請15位部委“掌門人”召開記者會,回答提問。每一場記者會都包含了許多內容,小編精心整理出精華版,100個問題基本涵蓋了15場部長記者會的干貨,與大家分享
兩會“干貨”是擰干水分的“民意”,也是政府施政的重要參考標準,只有順應民意,制定的正常方能合乎民心,才能讓惠及民生的“兩會紅包”真正地成為群眾喜歡收的“紅包”。
“部長等記者”并非只是身份上的變換,而是一種作風上的變化,一種態度上的變化,從被動問到主動等待問,是執政理念上的轉變,是服務態度上的更新,是主動作為的新標桿,讓兩會在一種透明、公開的方式下打開。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79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而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比去年多100萬人,就業壓力可想而知。全國人大代表、東莞鼎泰鑫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馨,16歲從南陽新野農村奔赴廣東,從打工妹一步步成長為公司董事長,如今管理員工近2000人。
在3月13日的全國兩會河南團小組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徐筱薌呼吁,為了讓老百姓感受到司法公正,建議最高檢對全國刑事案件執行巡視檢查工作要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
國家戰略疊加,河南機遇爆棚。一夜之間,這么多的機遇、這么多的優勢、這么多的任務都交給了河南?河南該怎么消化?如何把機遇變成商機,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如何面對發展轉型過程中的甜蜜疼痛?如何讓老百姓在戰略機遇中有更都的幸福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到懲治腐敗力度決不減弱,零容忍態度決不改變,堅決打贏反腐敗斗爭這場正義之戰。
3月10日傍晚,陜西安康旬陽縣的高一學生楊康結束一周住校生活,回到爺爺奶奶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給出了過去一年脫貧攻堅的成績單: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超過240萬;棚戶區住房改造600多萬套,農村危房改造380多萬戶。
2016年下半年,中國對外投資和其他方面的外部花銷比較猛一些,每年下半年這個季節都會多一些,去年多得明顯一些,也包括有一些企業在外面收購的熱情比較高。
全國兩會漸入佳境,《老楊會客廳》也順勢而為,在北京搞了好幾場大事。比如,我們正式和環球網達成合作,老楊成了環球網特約評論員,《老楊會客廳》也正式入駐環球網……
3月9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開放日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在近百名中外媒體記者的注視下,10位代表先后發言,就農業發展、養老休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建言獻策,并接受記者提問。
兩會熱點雖然能夠激起民眾熱議,但是未必就是能夠代表民意,反映民聲的“好聲音”。相反的是,一些“兩會冷點”卻是而被輿論所忽略的“沉默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