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對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在新形勢下,如何提升鄉鎮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如何提高基層干部工作積極性?《意見》給出了明確指向。(來源:新浪財經 2月27日)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必須要“取長補短”。基層干部,是從一線磨練而來,在基層這個“練兵場”,這個成長的“搖籃”,收集了第一手資料,接觸了最基本的人和事。然而,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枯燥乏味中,在“年年歲歲花相似”的繁瑣壓力下,難免會磨平了奮斗的棱角,消磨了前行的勇氣,也淡化了創新的意識。因而,補足基層干部服務“短板”,顯得重要而必要。
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然這不是正確的價值導向,卻終究在“人往高處走”的理由面前,有了一定的道理。既然“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現行的晉升制度下,在金字塔式的上升空間里,更多的是“升遷無望”,自然的就應該以其他的方式,尋求精神的待遇。不管是輪崗的機會,還是掛職的可能,亦或者是交流的方式,都應該補足制度的缺陷,給基層干部的服務意識添點兒“營養劑”。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是不少鄉鎮干部的共同感受。鄉鎮工作千頭萬緒,紛繁復雜,上級部門的行政指令、考核任務等,最終都會層層分解到鄉鎮政府。而各級單位的交流,各種招商引資的應酬,這無疑讓基層干部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在酒文化的侵蝕下,身體也漸漸的出現機能問題,在為群眾提供公共服務方面難免出現疲于應付亦或者力不從心的現象。因而,為基層干部減壓,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考核,壓縮不必要的應酬和接待,這無疑也是一個重點和難點。
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每個人都是“娘生父母養”的血肉之軀,也是會有“七情六欲”的。不管我們是將心比心還是設身處地,都無疑應該給基層干部多一些的理解和寬容。理解他們的不易,了解他們的難處,寬容他們的過失,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這樣的“你來我往”或許會有更多的保障和激勵。(周晨希)
基層是年輕干部學習成長的課堂,是歷練干部的戰場。年輕干部要到基層去、到艱苦困難的地方去磨練,讓自己成為可負重托、能但大任的棟梁之材。
在聽取部分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和大學生村干部代表工作匯報后,金冬江充分肯定了他們在基層作出的工作和貢獻。各級黨組織和各有關單位要支持幫助、嚴管厚愛,為基層干部的成長進步和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條件,鼓勵引導基層干部以扎實的作風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要扶起貧困群眾的精氣神,是考驗一個地方扶貧工作體制機制的問題,考驗扶貧干部智慧和毅力的問題。
無論是處在哪個階段的干部,都應該不斷充實自我,保持一顆謙虛的心,才能學以致用,穩步前行,讓自己所學與所做工作相融合,更好地服務百姓。
作為“第一書記”要沉身子,深入基層,親近群眾,凡事能親力親為,做為群眾服務的貼心干部。
堅持從“基層一線”選拔干部是很重要的用人導向,體現了黨委政府對“基層一線”工作人員的關心和愛護,是組組織部門選拔干部的長遠之計。
基層政策宣講,是群眾了解政策的重要途徑,但部分干部自身也對政策掌握不深,進行政策宣講時對群眾素質水平考慮不夠,方法欠考量,結果干部……
“第一書記”到農村工作,要把自己看作村干部的普通一員,為村兩委班子注入了新鮮血液。
基層黨組織渙散、基層黨員干部的腐敗和“四風”問題就像蒼蠅亂飛,著實讓農民群眾感覺惡心頭疼。
心中有黨,是每一名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黨員干部應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時刻不忘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自覺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
領導干部很有必要把“眼光向上”與“眼光向下”有機結合起來,在做好關鍵動作的同時,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做好自選動作,不忽視不放棄“不重要”的工作。
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關鍵在于提高包括基層干部在內的各級干部的能力,廣大基層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基礎性作用。
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關鍵在于提高包括基層干部在內的各級干部的能力,廣大基層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基礎性作用。
能吃虧的干部更受群眾歡迎和愛戴,也更讓群眾信服。試想,若是每個干部對群眾都斤斤計較,怎能贏得群眾的好感?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班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苯陙?,中央出重拳懲治貪腐、轉作風、樹新風,嚴厲打擊黨員干部違紀違法行為,從高層“老虎”到地方“蒼蠅”無一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