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發揮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給各級領導干部出了一份比較難的“考卷”。能不能答好這份“考卷”,如何“納入考核評價體系”,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任重道遠。(來源:中國文明網 2月16日)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而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在與文明的碰撞過程中,從人民群眾長期的創造活動中形成了產物,賦予了動態的故事情節以及意識的沉淀,有了歷史的背景,承載了文明的訊號,傳統文化有了精神的底蘊,有了凝心聚力的能力,有了價值引導的資本。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中,我們的文化自信、國民自信受到極大損傷,留下了諸多后遺癥。這些“陰影”直到今天還不同程度地盤旋在人們頭腦中,不時侵襲著中華民族復興的肌體而揮之不去。而當傳統文化受到沖擊,文化導向出現危機的時候,作為“三個代表”的領導干部,作為文化的先驅,作為文化的向導,自然而然的應該肩負起文化的重塑和文化自信的找尋。
海洋文化學者李二和早在《舟船的起源》和多篇文章中就曾指出:相信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間推移,隨著人類更理性地認識事物和探索世界,隨著人類在科學文化上的逐步覺醒,人類會把文化辨析的更加清楚,進而從更寬泛的生命文化譜系中更加的獲益。文化作為“核心驅動力”,是構建企業和政府“生命力”的重要支撐,作為社會管理的主體責任人,領導干部必須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能夠清晰的理出文化發展的方向,也能夠讓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循序漸進,要帶頭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著眼“加強宏觀指導,提高組織化程度”謀劃展開。
俗話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很多領導干部受教育經歷、工作閱歷的限制,沒有機會受到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那就要“補課”。既然“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傳承歷史文化,讓傳統文化之風吹進千家萬戶,這必然是“百利而無一害”,也必然能夠讓文化驅動產能,讓文明創造價值。(周晨希)
做好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文化就會更有活力、生命力和影響力,也才能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落腳在文化,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
12月12日下午,鄭州十一中邀請張玉璽老師為全體青年教師進行書法培訓,教科室副主任花書喜主持了本次活動。
在河南鄭州城市中心區,有一座始建于3600多年前的商代都城遺址。遺址四周是由黃土堆砌而成的城墻。在城墻的橫斷面上,依稀可見從商周到明清各朝代夯筑的墻體。
國學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知識載體,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始終是一種不朽的教育力量。
梁家付的剪紙作品2015年獲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4年獲得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中國天津2014西岸剪紙藝術節》優秀獎,2014年獲得首屆中原——鶴壁非遺文化產業博覽會金獎。
中原大地上散布著無數的村落,這些村落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
周敦頤的一首《愛蓮說》讓原本平淡無奇的荷花成了眾人歌頌的對象,出淤泥而不染,正直廉潔的形象成了人們歌頌荷花的主要特點。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于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每天隔著電視屏幕,身處在鋼筋水泥中的我們,通過大眾傳播的無數次誤讀,與老祖先的距離早已不只是幾千年。我們的文化基因到底該去哪兒找呢?
立德樹人,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喜迎第七次全國少代會系列評論之四(1/1) 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義”。中國夢之所以富有強大的凝聚力,在于中國夢的實現必須扎根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青少年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
(1/4)內容提要:傳統文化教育不是一句口號,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基因,是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合力下形成的,如同播下一粒傳統文化的種子,在不斷的熏陶和學習中,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使之在青少年心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最終成為一個擁有中國夢,敢于擔當的中國人。
如意遠在東漢時就已有之,在清朝時,已成為宮廷的珍寶之一。它的造型是由云紋、靈芝做成頭部銜接一長柄。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當時人們用它來搔手顧不到的癢處,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是玉雕件中較為特殊的制品,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吉祥之物。
自古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有帝座的寓意。在古代的中國,頭有雙角的稱為龍,單角的稱蛟,無角的為螭,古時玉佩常有大小雙龍,稱母子螭。
近些年來,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這當然是好事,但有時候卻有些走過頭了。譬如到處搞盛大的祭孔大典,穿漢服,行跪拜禮,仿佛讓人感覺到是穿越到了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