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大力開展的精準扶貧,毫無疑問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作。歸根結底,這項工作最終將在基層落實。因此,基層的扶貧干部責不可怠,直接關乎著扶貧工作的成敗。
從古至今,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不同程度地存在,可以說害人不淺。如何使扶貧成為真正有實效的扶貧?扶貧干部不妨做到“五體投地”。
一是“體”恤民情。
體恤的詞典義為: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給以同情,照顧。 干部如果沒有憐憫之心、愛民之意,都是不合格不稱職的。更何況貧困戶處境艱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往往缺吃少穿、缺醫少藥,不僅缺少幸福感,甚至可能飽受艱辛困頓折磨。扶貧正是要解救民眾于水火,因此更需要有感同身受之心。“想人所想”、“急人所急”、“疼人所疼”、“難人所難”,“以民之憂為憂,以民之樂為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應當是為官者和干部們的座右銘。有此心、此情,方為官員之德,干部之根本。
二是“體”察民意。
“察”為仔細觀察、深入研究之意。體察者,當見微知著,心細如發,察言觀色,以使有所體驗,有所觀察,有所深入,有所了解。封建時代皇帝也有微服私訪,官員則標榜明察秋毫、明鏡高懸。今日之領導干部,自當守正、柔懷,體察民意,為民作主,有所作為。古語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還有皎潔的意思。以自身之正、潔、能,察辦百姓之憂苦,乃是德與能的綜合體現。所以干部當防“失察”之過,須得用心體之,細察得之。如是,是非善惡自有明斷,公道方不廢矣。
三是身“體”力行。
再好的想法只有落實到行動上,才能發揮它的價值。具備了德、能,接下來自當是身體力行了。有所思,有所為,有所敢,有所決。有伏案忙碌的身影,有田間穿行的腳步,有上下奔走的呼吁,有絞盡腦汁的騰挪。總之一句話“為人民服務”。發揮先鋒帶頭作用,身體力行,為公眾辦實事、辦好事,應當成為干部們落地生根的準則。
四是言行得“體”。
官員、干部好不好,不是看所謂政績,而是看是不是人民之父母,是不是人民的兒子。因此,一言一行都須謹慎得體。干部應該知道,并非只有魚肉百姓、媚上欺下才是惡行,“不以惡小而為之”。扶貧干部切不可妄自尊大、高高在上、頤指氣使,更不可擺出施舍者的態度、我尊你卑的架勢。扶貧工作是以關心人民疾苦,幫助窮人脫貧為宗旨,它體現的恰恰是愛民之心和對底層百姓、普通民眾的尊重。“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聲六月寒”,注重方法,注重細節,好心還要不能辦壞事,包括“呼來喝去”這種看似語氣上的小事,實質上小中見大,也是十分要不得的。
五是“體”現黨性。即使不是黨員的領導干部,也要緊跟黨的方向,踐行黨的決策,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使黨政一體,真正實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本身是黨員的領導干部,更該強化黨員、干部意識,堅定理想信念,高標準、嚴要求,提升黨性修為。每一個黨員干部,都相當于黨、國的形象大使,既要對自身的形象負責,更要對黨和國家負責。國家要強大,黨性不可缺。時時處處體現黨性,是黨員干部的職責所在。樹立黨性,塑造口碑,就比上級頒發的榮譽稱號、證書還強。扶貧干部緊密聯系基層,最接地氣,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黨性,就是老百姓當中一種最好的宣傳。(彩云生)
只有解決了貧困問題根源,才能讓貧困地區民眾都能得到幫助,讓最需要政府關心的群眾得到實惠,讓貧困地區的人們都能過上小康的生活。
智慧精準扶貧系統依托中國移動在IT和數據方面的資源及能力,具備精準識別、精準匹配、精準幫扶與精準管控等功能,可以實現貧困組織(縣/村等)、貧困戶、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
10月30日上午,確山縣竹溝鎮西王樓村委大院里,著名相聲演員、河南衛視推出的國內首檔使命類大型公益扶貧節目《脫貧大決戰》特約記者和公益觀察員牛群,宣布西王樓村第三屆“美麗羊”大賽一等獎花落誰家。
虞城縣聞集鄉結合自身條件和產業優勢,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因人定方,貫徹差異化和個性化幫扶脫貧理念,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轉移就業和產業扶持為突破口,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條卓有成效的新路子。
為推動精準扶貧工作深入開展,解決貧困村群眾就醫難問題,10月21日,經駐馬店市財政局積極協調,邀請市中醫院的專家來到市財政局扶貧點--蟻蜂鎮小鄧莊村開展為期一天的扶貧義診活動。
扶貧路漫漫其修遠兮,還需自上而下轉變觀念,以“精準”為筆,以“真心”為紙,凝心聚力,一絲不茍,才能實現脫貧攻堅的夢想!
幸福夢連著小康夢,小康夢連著中國夢,創新扶貧模式,堅定脫貧決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搞好精準扶貧工作,早日致富。
臨近年底“摘帽大考”,蘭考扶貧干部的工作是否扎實?脫貧效果究竟如何?今天,央視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并機直播的《朝聞天下》欄目推出了七集系列報道。
10月11日,確山縣第一人民醫院巡回義診專家醫療隊來到瓦崗鎮邢店村開展 “精準扶貧,送醫下鄉”義診活動。此次義診得到了市人防辦機關黨委副書記、駐邢店村第一書記史留杰的大力支持。
生態扶貧是一種較新的、正在探索的、意義多元的扶貧方式,雖起步較晚,但意義重大,潛力巨大。
在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后四個年頭,剩下的貧困縣、貧困戶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如何與時間賽跑,如期完成全面小康這個民生答卷, 既考驗政府的智慧,也考驗政府的發展定力。
為促進農業生產轉方式、調結構、補短板、促改革,達到提值增效、實施精準扶貧的目的。7月29日,駐馬店市農業推廣協會農業技術人員徐國賀一行,頂住炎熱、冒著酷暑來到正陽縣付寨鄉章寨村南李樓,對他們服務的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正陽縣萬幫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了“三區”科技服務。
7月23日上午,平輿縣一米陽光志愿者協會二十多人冒著酷暑走進了楊埠鎮洼張村委,看望慰問三戶貧困家庭。
許多人一開始很可能會想到,貧困戶最需要的當然是錢,有了錢,一切都好辦。然而這樣的想法并不全對。
7月14日下午,伊賽集團河南經銷商品鑒交流會暨精準扶貧愛心捐助活動在嵖岈山溫泉小鎮會議室舉行。會上,伊賽集團全省優秀的經銷商現場捐贈數千元現金和學習用品精準扶貧到確山縣竹溝鄉后里河村和上蔡縣吳良素鄉吳宋村14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