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主題是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澎湃新聞)
“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是干部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習近平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潤人心”。那么黨員干部在為民執政過程中不僅要用好法律制度的“硬約束”,還要用好“道德”的“潤物細無聲”。
“德潤人心”發揮的是道德潛移默化的滋養作用,它沒有法律制度的“強制性”,也不能“立竿見影”,但是當“德之精髓”蔓延開來,浸入人心,生根發芽,那就會成為人心中的信仰,想挪都挪不開。道德的滋養作用也不能一觸而就,而是需要黨員干部身體力行,循序漸進。
一方面需要黨員干部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人民群眾對待黨員干部的態度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的是黨員干部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那么黨員干部的高尚道德修養就會輻射到人民群眾當中,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并且于無形之中“模范”。
另一方面需要黨員干部強化“走基層”。如果說干部“自我修煉”是被動的“德治”,那么“走基層”就是主動“德治”。在“密切聯系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行動當中,拉近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在解決人民群眾問題時不推、不拖、不怕,而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落實,就是身體力行的道德教化。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得民心”不能單靠法治去“約束”,還需要“德潤人心”。德從何而來,就是從黨員干部的人格魅力和辦事能力中來。所以,領導干部應該在道德上做好帶頭和表率作用。(胡臣臣)
強調“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就是“理”與“情”的融合。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作為一切行動的準繩,作為一切活動的原則,作為一切事情的底線,必然是社會的最高行為標準。
依法治國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于依法治國的新部署,是基于對我國法治建設已有成就和存在問題的總結和評估而作出的。
長期以來官貴民賤、官尊民卑的意識將普通百姓一直禁錮于“民不告官”、“民不與官斗”的一種常態中,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
分析來看,這是一種慣性思維——即當地政府可能養成了不理會“民告官”案件的壞習慣,也是一種官僚思想,還像一種“老大”作派。
這一年,中國“十二五”規劃收官,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開啟了向著全面小康的最后沖刺。2015年,“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引領治國理政方向,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貫穿全年工作的一條主線。
實踐證明,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是推進落實“四個全面”的必然要求,是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更好履行政府職能的現實需要。
這一年,中國“十二五”規劃收官,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開啟了向著全面小康的最后沖刺。
“律師是法律職業從業人員,更是維護司法程序公平正義的重要一環。警方表示,以周世峰為首的這批律師還煽動網民對政府工作人員實施電話滋擾,對法官、執勤民警等進行侮辱誹謗、威脅恐嚇。
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自1994年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我國互聯網發展便呈現出井噴之勢。毫無疑問,要依法治網首先就需要有完備的法律,也惟有如此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毫無疑問,要想落實“依法治國”方略“依法治網”就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
新華網北京4月27日電 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共分8個專題,收入193段論述,摘自習近平同志2012年12月4日至2015年2月2日期間的講話、報告、批示、指示等30多篇重要文獻。
新華網北京4月27日電 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共分8個專題,收入193段論述,摘自習近平同志2012年12月4日至2015年2月2日期間的講話、報告、批示、指示等30多篇重要文獻。
法治的生命在于實施,依法治國的功效在于實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緊緊抓住依法治權、依法治官這個關鍵,切實把權力關進法律和制度的籠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