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同志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作為青年黨員,尤其要以學立身,立志做一名讀書人,下苦功、嘗甜頭,讀經典、啃原著,用原理、作貢獻。(12月14日 人民網)
不管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說過:“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還是元代著名學者許名奎《勸忍百箴》中說:“立身百行,以學為基”,我們都能從中讀出“以學立身”之意。不管是語言、思想還是創造都應當從學開始,尤其是黨員干部,只有“學”得進去,“學”得深入,才能“做”得實在,“做”得滿意,達到群眾滿意的合格線上。
“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黨員干部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不管是從初心上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還是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學習,只有統一思想,才能凝聚力量,做到同向、同步伐的同頻共振一致為民。
古人早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這其實是為干部“以學立身”指明了路徑和方向,讓干部懂得如何去做一個有“內涵”的干部。
讓讀書成為一種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是“強迫式”讀書,那么效果是不好的,只有干部認識到讀書能增強工作上的科學性、預見性和主動性,成為干部工作上的“助手”,自然會喜歡讀書,對讀書產生興趣,從而主動讀書。
讓讀書成為一種修養。北宋文豪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豐富的不僅僅是知識,更熏陶了氣質,拓寬了胸襟,靜下心來,才能汲取到書中的精華,體會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內涵,因為書本的財富已經轉化為你精神的源泉,提升了干部的修養。
讓讀書轉化成為民動能。領導干部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維,善于帶著問題學習,善于分享好書,利用知識學習和交流來洞察規律,才能讓學習轉化為為民的創新力。
習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把讀書作為干部工作的一種方式,才能在治國理政中鞏固立身之本,筑牢執政之基。(婧藍)
黨員干部要走好從政路,也需要堅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把人民公仆為人民的意識扎根在思想深處,踐行在行動上,才能改掉“慢作為”惡習,真正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黨員領導干部不僅自身要做廉潔自律的表率,還要培育良好家風,嚴格約束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自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
黨員干部爭做家風建設的表率,引領垂范,必將為弘揚正氣,早日共圓壯美中國夢注入勃勃生機。
黨員干部只有把讀書所獲外化為創新實踐,才能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業績。
領導干部身居要職,能夠接觸的層面和風景自然是不一樣的,能夠感受到的風俗人情也是不一樣的,能夠體會到的人情冷暖還是不一樣的。
黨員干部要真正遠離底線,將“安全區域”變成體操場,在工作和生活的舞臺上展現風采,切不可走進底線雷區。
干部唯有真正樹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奮斗信念,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不斷增強自信,群眾才能不斷提升幸福感、滿意度。
干部作風如何,群眾看得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面對媒體貴在“好聲音”,工作做得好與壞,群眾滿意是與否,不用干部自說自話,實事就擺在眼前。
古往今來,凡為政有成者,無不注重修身養性,好“儉”惡“奢”;注重實心為民,刪“繁”就“簡”;注重躬身自省,勤“檢”慎“行”。
黨員干部是時代先鋒,是模范標桿,“四自”能力是黨員干部永恒課題,唯有不斷凈化、完善、創新、提高,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才能更好的服務于民。
實績是群眾評判干部優劣的一把尺子,干部只有注重務實進取的形象,以腳踏實地、開拓進取、鍥而不舍的實干精神,真心為民辦事,真正為民謀利。
從中央到地方,干部們紛紛用屬于自己的方式從上至下,通過新媒體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通過這個平臺表達對民意的尊重與敬畏。
榜樣給予我們力量和信念就是要做到不忘初心,堅定理想信念,在為民服務中以實干擔當、在干事創業中以勤勉敬業奉獻之精神向他們看齊。
在新長征的路上,黨員干部在基層環節上所起的作用是相當大的。
敢于擔當,干好實事,是群眾對干部最起碼的要求。要想取信于民,就得腳踏實地真抓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