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談到自己最近的一段遭遇:為了采訪群眾集中反映的某行業問題,他多次聯系某主管部門“一把手”,“一把手”堅決不接受采訪,將任務推給了副職。結果副職出面也就敷衍幾句,涉及深層次問題時,一頭扎進車里,再也不肯出來。 (來源:人民網 11月28日)
有人說“沉默是金”,也有人說“此時無聲勝有聲”,甚至還有人說“時間可以沖淡一切”,在應對輿論風波時,領導干部總是“畏首畏尾、躲躲閃閃”,以為回應會導致“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結果,卻終究忘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古訓。從“防火防盜防記者”的夸張,到“替黨還是替人民說話”的糊涂,從“一切成績歸領導”的肉麻,到“我不是局長”的笑話,干部媒體素養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短板”。
在今年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善于運用媒體宣講政策主張、了解社情民意、發現矛盾問題、引導社會情緒、動員人民群眾、推動實際工作。”不管是“啞然不語”,還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把琵琶半遮面”,都無疑是滯后的思想狀態,是不適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的,是一種需要淘汰的落后意識,是一種沒有遵循與時俱進原則的錯誤認識。
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領導干部的率先垂范,領導干部的示范引領,領導干部的把脈領航,領導干部的文化引導,領導干部的輿論塑造,無疑都是作為一個身份的附加值,是一個職位的延伸工作職責和義務。輿論總是“風吹兩邊倒”,輿論總是“聽風就是雨”,輿論總會“空穴來風”,作為市場經濟追名逐利的產物,必然會在新聞失實存在經濟價值的時候,輿論也可能會被有心人利用,是不是也需要政府和干部的正視聽呢?
端正與媒體打交道的態度,要“把輿論當回事”,將“重視輿論宣傳工作”成為基本功、必修課,學會以誠相待、以心相交,多些理解、多些包容,少些“套路”、少些“功利”,應該成為領導干部的自覺意識。要自覺接受監督,把輿論當鏡子,敞開心扉,襟懷坦白,容忍批評聲音,自覺接受監督,將輿論監督的壓力化作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動力,有增強媒體素養的自覺和覺悟。(周晨希)
領導干部只有常懷“空杯心態”,才能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知識、水平、能力的欠缺,始終保持對知識恐慌、本領恐慌、業務恐慌的緊迫感,自覺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工作責任和精神追求。
領導干部的修養、行止,也需要把握好這樣的辯證法,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在此基礎上,有所為有所不為。
1.省級黨的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人民團體、事業單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副處級以上干部。2.市縣兩級黨的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人民團體、事業單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副科級以上干部。
領導干部要在行動上做到言行一致,用誠信架起黨和人民群眾之間聯系的橋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領導干部要當好“關鍵少數”,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樹立一個良好的“風向標”,使廣大干部見賢思齊蔚然成風,爭做群眾的貼心人。
領導干部履新要深入基層一線走訪,展現出干實事創事業的信心和魄力。
以“身邊人”為鏡,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既讓自己守住法紀的底線,更確保“身邊人”不違紀違法。
不管是為了領導干部安全的自我保護出發,還是從領導干部個人素養的全面提升為升官加爵打下堅實的基礎而言,都無疑是一個需要學習的理由。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把手”作為總指揮,是一個單位部門的精髓之所在,是一個全局總攬的角色。
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多元聲音、多樣訴求,具有良好的新媒體素養,也是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的體現。讓更多領導干部敢于觸網、敢于發聲,需要有健康的政治生態和官場文化。讓更多領導干部敢于觸網、敢于發聲,需要有健康的政治生態和官場文化,也需要更多高級別官員作出表率。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領導干部要加強讀書學習,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
領導干部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首先必須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從而堅定自己的立場,做好帶頭示范作用。
據官媒披露,王儒林提到的“三個一批”組合拳,即為山西刷新吏治的主要方式,上述139名“向下”調整的官員,就主要是通過“三個一批”篩出來的。
據官媒披露,王儒林提到的“三個一批”組合拳,即為山西刷新吏治的主要方式,上述139名“向下”調整的官員,就主要是通過“三個一批”篩出來的。
“好干部”必須“上臺能講”,講得好一方面就能切中要害、打動人心、引起共鳴,另一方面還可以展現領導干部的自信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