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談到自己最近的一段遭遇:為了采訪群眾集中反映的某行業問題,他多次聯系某主管部門“一把手”,“一把手”堅決不接受采訪,將任務推給了副職。結果副職出面也就敷衍幾句,涉及深層次問題時,一頭扎進車里,再也不肯出來。(11月27日《澎湃新聞》)
筆者始終認為,不管是在面對媒體,還是在電視問政,領導干部始終要貫徹“好聲音”這條主線。一邊是群眾集中反映的問題,一邊是“父母官”的干部,如果此時此刻保持“沉默是金”, “猶抱琵琶”,避重就輕甚至文過飾非……那么必會有各種傳言、猜測滿天飛,“百口傳說一句話,芝麻粒兒磨盤大”。因此,面對媒體貴在“好聲音”是責任更是擔當。
我們曾經看到過由于領導干部對一件事情避重就輕回復或者含糊其辭的解釋,引來的各種各樣的揣測,導致社會不安,人心惶恐,到最后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平息,這樣的示例舉不勝舉。因此,中央領導同志反復強調,關鍵時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當好及時發布者、權威定調者、自覺把關者。
面對媒體不管是“沉默是金”還是“猶抱琵琶”問題出在干部身上,受到影響的確是老百姓,干部有其擔心,有其顧慮這是情理之中的,但是擔心和顧慮并不是保持沉默的原因,領導干部不是神仙,主動做工作,說錯一兩句話是可以原諒的,但如果遇到問題啞然失語,不主動引導輿論,造成嚴重輿論危機,那才是不可原諒的。
“好聲音”,是指面對民意訴求,領導干部“不躲”、“不避”,“躲”是行不通的,“避”是解決不好的,只有直面應對老百姓的訴求,才是正確的選擇,要知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解群眾之所急,是每個干部應有的姿態,“好聲音”不是領導干部一味說好聽的,是說實事說現狀,讓人民群眾安心,社會才能安定。
干部作風如何,群眾看得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面對媒體貴在“好聲音”,工作做得好與壞,群眾滿意是與否,不用干部自說自話,實事就擺在眼前。當然,“好聲音”發出后,還需要把問題解決好、落實好、出成效,最終要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才能讓老百姓滿意、放心,贏得群眾的真心。(江镕)
黨員干部要走好從政路,也需要堅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把人民公仆為人民的意識扎根在思想深處,踐行在行動上,才能改掉“慢作為”惡習,真正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黨員領導干部不僅自身要做廉潔自律的表率,還要培育良好家風,嚴格約束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自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
黨員干部爭做家風建設的表率,引領垂范,必將為弘揚正氣,早日共圓壯美中國夢注入勃勃生機。
黨員干部只有把讀書所獲外化為創新實踐,才能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業績。
領導干部身居要職,能夠接觸的層面和風景自然是不一樣的,能夠感受到的風俗人情也是不一樣的,能夠體會到的人情冷暖還是不一樣的。
習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
黨員干部要真正遠離底線,將“安全區域”變成體操場,在工作和生活的舞臺上展現風采,切不可走進底線雷區。
干部唯有真正樹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奮斗信念,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不斷增強自信,群眾才能不斷提升幸福感、滿意度。
古往今來,凡為政有成者,無不注重修身養性,好“儉”惡“奢”;注重實心為民,刪“繁”就“簡”;注重躬身自省,勤“檢”慎“行”。
黨員干部是時代先鋒,是模范標桿,“四自”能力是黨員干部永恒課題,唯有不斷凈化、完善、創新、提高,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才能更好的服務于民。
實績是群眾評判干部優劣的一把尺子,干部只有注重務實進取的形象,以腳踏實地、開拓進取、鍥而不舍的實干精神,真心為民辦事,真正為民謀利。
從中央到地方,干部們紛紛用屬于自己的方式從上至下,通過新媒體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通過這個平臺表達對民意的尊重與敬畏。
榜樣給予我們力量和信念就是要做到不忘初心,堅定理想信念,在為民服務中以實干擔當、在干事創業中以勤勉敬業奉獻之精神向他們看齊。
在新長征的路上,黨員干部在基層環節上所起的作用是相當大的。
敢于擔當,干好實事,是群眾對干部最起碼的要求。要想取信于民,就得腳踏實地真抓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