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黨建工作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從嚴從實抓黨建強黨建,嚴格貫徹落實《關于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特別是針對從嚴管理國企領導人員,《若干意見》從教育、管理、監督三個方面明確提出了具體內容、措施和要求。
從嚴管理國企領導人員首要的是從教育抓起。《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加強黨性教育和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警示教育,引導企業領導人員自覺按照黨對黨員領導干部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黨員干部教育是加強黨的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作為“關鍵少數”,國企領導人員更應該把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經常抓、長期抓,在國企黨建工作中發揮榜樣作用,推動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有序落實。
黨性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基本,也是領導人員修身立業的根本。黨性修養和道德修養是衡量黨員立場和覺悟的根本準繩,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每位領導人員的黨性修養共同決定了企業領導班子的黨性修養,也間接決定了班子的能力水準。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要強化學習意識,自覺提高黨性修養,主動向中央看齊,保持政治方向不偏、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努力提升道德修養,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堅決筑牢自身的道德堡壘。
法治教育是標桿,也是領導人員學法、守法的重要遵循。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必須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國有企業作為共和國“長子”,理應身先士卒,發揮帶頭作用。企業領導人員更應該主動加強法治教育,熟悉常見職務犯罪的概念特征、立案標準以及對應的刑事處罰。要謹慎對待手中的權力,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領導人員要明確“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皆可為,法定責任必須為”,任何時候都要以法律為準繩,銘記于心,付之于行。
警示教育是利器,也是時刻高懸在領導人員頭頂的利器。在國企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領導人員隨時都要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特別是形勢越復雜,任務越艱巨,物質利益越誘人。這就需要領導人員有足夠強大的定力,杜絕職務犯罪,自覺做到底線不丟、紅線不越、高壓線不碰。如果黨性教育和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僅僅是“隔靴搔癢”,那么警示教育一定能夠起到“敲山震虎”的威懾作用。以案為鑒,防微杜漸;以儆效尤,警鐘長鳴。國企領導人員要通過典型的例子和深刻的教訓樹立起對法律和紀律的敬畏之心,切實增強自身拒腐防變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努力做到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凈做事。
深化國企改革,確保“兩個毫不動搖”,應繼續抓好國企領導人員這個“關鍵少數”的教育工作。國企領導人也要迎難而上、銳意改革、共克時艱,為做強做大國有企業、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獻計獻策、盡心盡力!(羅飛燕)
2016年即將進入尾聲,這一年國企改革戰果頗豐。一方面,國企改革“1+N”文件體系已完成,“十項試點”工作全面鋪開;另一方面,央企已減少至102家,“兩類公司”試點企業已有10家,央企混合所有制企業占比達68%。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加快推進國企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也將劃定明年國企改革路線圖,2017年改革大戲值得期待。
央企重組實現年度目標,地方國企改革加速探索,去產能提速,國企全年利潤有望改善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無論是地方國有企業改革還是央企兼并重組均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均表示,從今年國企改革取得的成效來看,不僅改革領域正在逐步擴大,改革力度也在逐漸加碼。
截至目前,近七成央企實現混合所有制,首批7家壟斷類央企混改試點方案即將批復。業內人士指出,下一步,無論是央企還是地方國企,各項改革措施都將進一步深化,尤其在兼并重組、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去產能方面將取得實質性進展,從而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當前社會上對國有企業改革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不利于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走出認識誤區、凝聚社會共識,對于順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導的這場“打贏國企改革攻堅戰”中,這些國企究竟經歷了什么樣的考驗,還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涅槃重生”成為國企負責人口中最常提起的一個詞。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特別是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國民經濟的關鍵和重要部門中處于支配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最根本的是加強黨的領導。國企改革正處于攻堅期和深水區,黨的領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國企要改革,就要求國企干部不僅能懂,還要深懂,提升整個國企的精氣神,俗話說,國企強不強,就看“領頭羊”。
據了解,目前不少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原有國有劃撥土地需繳納金額較大的土地出讓金,這增加了企業改制成本,影響了改制工作的推進,國資委等部門對此已經進行了多輪調研。與此同時,包括廣東、江西、上海等國企改革重鎮,都針對改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政策支持。
關于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肖亞慶指出,已出臺了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有序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鼓勵和規范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李錦指出,“批示把國企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聯系在一起,國企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治理僵尸企業又是重中之重。
業內人士指出,下半年圍繞國企改革的市場化重組大潮涌動,核電、航空、航運、軍工、鐵路等五大行業的重組預期較高。梳理各省市的國企改革政策,混合所有制改革,兼并重組、員工持股和引入戰投已成為重要舉措。
如果說國企法人治理結構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并不能實時呈現在公眾面前,那么,國資管理體制改革將帶來的國資委職能的轉變,將會顯現得格外清晰。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在大部分地方叫做國資委,是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的唯一機構。
“人到哪兒去” 從分析來看,國企的“三供一業”負擔較重,核心是社會移交改造費用巨大。
河南此輪深化國企改革,要求國有工業企業必須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產權多元化。同時,鼓勵集體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股國企,從根本上改變國有獨大、國有全資這種單一的產權結構,甚至“宜退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