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據查,去年以來,湖北、湖南、四川、陜西、浙江杭州、山東濟南、黑龍江哈爾濱等多地積極探索改革創新干事創業容錯糾錯機制,推動出臺相關意見或辦法,激勵干部干事熱情,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人民網 8月25日)
曾國藩言:“以茍活為羞,以避世為恥。”大意是說,為官從政應該在其位謀其政,有擔當,以敷衍塞責、怕事避事為恥。然而從古自今,不少人奉行“中庸之道”,干事創業畏手畏腳,只求自保,不愿“出風頭”。實際上,這是一種典型的懶政惰政現象,造成資源的浪費。為官從政,當有“不為民做主,回家賣紅薯”的思想,真正做到敢于擔當、履職盡責、服務于民。如今,各地探索建立容錯機制,讓敢于干事創業者卸下沉重的“心理負擔”,從而“輕裝上陣”。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特別是對于改革探索中“摸著石頭過河”的干事創業者,更要客觀分析、理性看待,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從而極大地挫傷了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讓旁觀者和后來者“心有余悸”,不敢放手干事創業,于是,都“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如果黨風政風如此,將極大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光輝形象。因此,容錯機制的探索建立實在有必要,可以為敢于干事創業者吃下一顆“定心丸”,讓其放心干事、大膽干事、踏實干事。同時,有利于在社會上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度。”為官從政要有擔當,要敢于干事創業,敢啃“硬骨頭”,敢挑重擔,增強時不待我的緊迫感和毫不懈怠的責任感,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蓬勃朝氣和銳意進取的浩然正氣,勇于開創新局面,敢于嘗試新方法,正確面對新問題,推動新發展,真正為人民服務,贏得群眾的信任。容錯機制就是為敢于擔當踏實干事的干部提供一道“護身符”,讓其勇于拼搏、善做善為,讓干事創業迸發新活力。
當然,凡事都有度。容錯機制并非是無限制,而是有明確的界限、尺度和標準,“容”的是改革創新中的探索性錯誤,“容”的是勇闖改革深水區中的錯誤。要警惕容錯免責成為有心人的“擋箭牌”,以改革之名行以權謀私之實。因此,在容錯機制實行的過程中,既要保護真正干事創業者,也要揪出違法亂紀者,不能搞“一容了之”。當然,容錯之后還要緊跟糾錯改錯,正確處理好糾錯改錯和責任追究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為干事創業者“保駕護航”。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大膽的創新相當于成功的一半,不敢嘗試的人永遠不能成就大事業。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涌現出一大批主動作為、勇敢擔當的黨員干部,才能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李逍遙)
“容錯”實則是防止干部畏首畏尾,鼓勵干部大膽作為;“問責”則是致力糾正黨內錯誤,肅清黨內環境。
隨著黨風廉政建設持續加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無為思想在一些干部中滋生蔓延。
我們經常講改革要有容錯機制,新聞發布工作也需要容錯機制。要給新聞發言人創造寬松的環境,使他們敢于說話、愿意說話。
邁入“十三五”,全面深化改革大船穩穩駛入深水區,同時,也將進入攻堅期,任務重、難度大是其突出特點,風險加大更是亟待突破的難點。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既要想干愿干積極干,又要能干會干善于干,其中積極性又是首要的”“要保護作……
2014年10月14日,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透露了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路線圖”,主要分三個步驟: 第一步,2014年前完成巨災保險的專題研究,明確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