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古時北京有位裁縫,無論何人,經他縫制的衣服沒有不合身的。一位當朝御史慕名找他做官服,這位裁縫不著急量尺寸,而是詢問御史官齡。裁縫說:初任高官意高氣盛,身軀往往微仰,衣服應后短前長;任職稍久,在官場經過磨練,意氣微平,衣服應前后一般長短;如果任職久了,則內心裝著的是謙遜,身體往往微俯,衣服就應前短后長。這話頗具意味,用百姓的話講,就是做官要夾緊尾巴。(8月17日 人民日報)
近年以來,我黨涌現了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等優秀黨員干部,在他們的身上,無不閃現著共產黨人的光芒。他們始終堅持嚴以修身、嚴以律己、嚴以用權,對工作任勞任怨、不計回報,對自己秉持公心、淡泊名利,對家人嚴格要求、近乎苛刻。
與之相反的是,他們愛民至深、為民至誠,始終把群眾裝在心上,事事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百姓,獻給了黨的事業。
他們之所以得到了黨和百姓的一致擁護和愛戴,在于他對老百姓不但熱愛,而且心懷敬畏之心。這種熱愛和敬畏不僅來自于深刻的理性認知,而且來自于真誠的情感投入。
毛澤東主席在同民主人士黃炎培談話時就說到各級政府及其官員應對人民群眾有敬畏之心。胡錦濤同志曾反復強調我們的各級干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只有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習近平總書記曾給市、縣委書記們念了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習近平總書記用一副對聯,在諄諄告誡全體黨員干部,要敬畏百姓。
對于老百姓不僅要有大愛,而且要有敬畏之心,就需要有真誠的情感投入。只有對老百姓懷有敬畏之心,且投入真誠的感情,責任意識才會增強,就如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等優秀干部,因為老百姓是他心中永遠的牽掛,也會把清廉當做良好的習慣。
黨員干部就要有敬畏之心,要敬畏歷史,讓自己的工作能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要敬畏老百姓,讓自己做的事情對得起養育我們的人民;要敬畏人生,將來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感到后悔。(江楓)
黨員干部要走好從政路,也需要堅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把人民公仆為人民的意識扎根在思想深處,踐行在行動上,才能改掉“慢作為”惡習,真正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黨員領導干部不僅自身要做廉潔自律的表率,還要培育良好家風,嚴格約束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自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
黨員干部爭做家風建設的表率,引領垂范,必將為弘揚正氣,早日共圓壯美中國夢注入勃勃生機。
黨員干部只有把讀書所獲外化為創新實踐,才能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業績。
領導干部身居要職,能夠接觸的層面和風景自然是不一樣的,能夠感受到的風俗人情也是不一樣的,能夠體會到的人情冷暖還是不一樣的。
習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
黨員干部要真正遠離底線,將“安全區域”變成體操場,在工作和生活的舞臺上展現風采,切不可走進底線雷區。
干部唯有真正樹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奮斗信念,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不斷增強自信,群眾才能不斷提升幸福感、滿意度。
干部作風如何,群眾看得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面對媒體貴在“好聲音”,工作做得好與壞,群眾滿意是與否,不用干部自說自話,實事就擺在眼前。
古往今來,凡為政有成者,無不注重修身養性,好“儉”惡“奢”;注重實心為民,刪“繁”就“簡”;注重躬身自省,勤“檢”慎“行”。
黨員干部是時代先鋒,是模范標桿,“四自”能力是黨員干部永恒課題,唯有不斷凈化、完善、創新、提高,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才能更好的服務于民。
實績是群眾評判干部優劣的一把尺子,干部只有注重務實進取的形象,以腳踏實地、開拓進取、鍥而不舍的實干精神,真心為民辦事,真正為民謀利。
從中央到地方,干部們紛紛用屬于自己的方式從上至下,通過新媒體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通過這個平臺表達對民意的尊重與敬畏。
榜樣給予我們力量和信念就是要做到不忘初心,堅定理想信念,在為民服務中以實干擔當、在干事創業中以勤勉敬業奉獻之精神向他們看齊。
在新長征的路上,黨員干部在基層環節上所起的作用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