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站出來,生死關頭豁出去!”哪里有危難,哪里就有鮮紅的黨旗飄揚;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共產黨員的身影。連日來,在防汛抗洪搶險救災一線,各地各級黨組織、廣大共產黨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發揮堅強領導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沖鋒在前,沉著應對,在同重大自然災害斗爭中經受考驗。(7月24日 人民日報)
入汛以來,南方部分省市相繼發生險情,村莊被毀、房屋倒塌,面對嚴峻的抗洪搶險形式,各地廣大黨員干部奔赴在抗洪第一線,各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了“基石”的作用,危難之際彰顯黨員本色,抗洪搶險一線,活躍著一批批像余洪波那樣舍小家、顧大家的基層黨員干部,在抗洪搶險一線中譜寫出英雄的贊歌。在堤壩上鮮紅的黨旗下,那是無數數抗洪戰士心系群眾,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小情懷”,及連夜奮戰,努力將災害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的“大作為”。
在革命戰爭年代,黨員大多給人是沖鋒陷陣、“拋頭顱曬熱血”的代表;然而在新時期,黨員更多的是你我身邊的普通人,或許他們也過著“柴米油鹽”的平庸生活,但是他們自己心中卻始終不忘自己的黨員身份,始終恪守著一名黨員的基本特征,他們用黨性的光芒為自己搭建了一個流光溢彩的精神城堡,城堡里住著責任和奉獻。所以,面對險情,共產黨員永遠是沖到前線的第一人。
今天的共產黨員,他們遠離戰火硝煙,很少面臨戰爭年代血與火的考驗,很少面臨瞬間需要做出生與死的抉擇。然而在日常工作中、在平凡崗位上,他們卻愛崗敬業、創先爭優,在關鍵時刻他們能站得住、叫得響、過得硬。這種寶貴的精神,正是新時期共產黨員需要認真學習和堅守的。
越是在災難面前,越是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我們總能看見飄揚的黨旗、閃亮的黨徽、干勁十足的黨員干部。堤防上匯聚的一團團浩然正氣、向著洪水滔天處逆襲的一股股暖流,堅定了我們奪取抗洪勝利的信心和決心,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豎起了黨旗、擦亮了黨徽,充分驗證了“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組織就是一座堡壘”,激勵起上下的斗志,凝聚起共護家園的合力。
在抗洪一線上,紅色和綠色,構成了最溫暖和諧的一道景觀。透過他們迎難而上、毫不遲疑、不計個人得失的果敢行動,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相望相助的傳統美德,看到了人與人之間金子般的友善之情,看到了關鍵時刻共產黨員的無畏抉擇。洪災面前,他們用鐵的意志與洪水賽跑;用血肉之軀,鑄成了一道鋼鐵防線,讓人民焦灼的內心歸于平靜,讓波濤洶涌的洪水歸于自然。聽到黨和人民的召喚,他們義無反顧,以熱血和忠誠詮釋了誰是最值得信賴的人。
一場暴雨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是在這場暴雨中,也讓我們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看到了共產黨員在危難時刻展現的黨性光輝,看到了如此平凡甚至平庸的他們,用信仰支撐升到了樸素生活的上空,飛向一種更輝煌和壯麗的人生。(云之凡)
“徐浩,這27朵玫瑰送給你,還有一朵就是我自己。”河水當“舞臺”,農用車成“婚車”,泥濘的圩梗變成了“紅地毯”。
2016年7月04日,安徽省安慶市,在皖西南洪澇重災區,一名在桐城雙港練潭圩大堤上封堵管涌的一年新兵手掌已爛出5個洞。
近日一則抗洪戰士最美睡姿的新聞引發了網友關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遭遇洪水,第14集團軍某旅下士李金龍休假途中參加抗洪搶險,4天3夜沒有休息,結果在吃盒飯的過程中睡著。
(央視新聞)抗洪戰士在雨中睡覺。抗洪戰士在雨中睡覺。(央視新聞)(央視新聞)(央視新聞)(央視新聞)(央視新聞)
堅守在抗洪一線的官兵已奮戰了20多個日夜,許多戰士休息時才發現自己的軍靴、衣服等早已磨破。
臺海網9月10日訊(海峽導報駐福州記者 林芹 楊文 通訊員 胡偉 王喆)導報記者昨日從有關部門獲悉,經過長達60多天的搜尋,9月4日,劉景泰戰士的遺體,在福建閩侯荊溪被找到。截至發稿前,醫護人員仍繼續堅守在防汛抗洪一線,全力為災區群眾作好醫療保障。
漯河瓜農劉向軍今年種的幾畝地西瓜大豐收,但兒子、媳婦正戰斗在湖南抗洪搶險一線,家里人手不夠,銷售一時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