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回族自治區考察。從北京直飛固原,驅車70多公里到將臺堡, 向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敬獻花籃并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習近平說,長征永遠在路上。這次專程來這里,就是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長征路。今天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長征。我們這一代人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7月19日 新華網)
我們常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創造奇跡,也要在精神文化上書寫輝煌。今天,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新長征”路上,煥發什么樣的精氣神,才能引領思潮、凝聚共識、攻堅克難?那就是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靈魂,是力量之源,是前進之燈。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社會群體利益訴求增多,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各種言論和行為紛紛出現,年輕干部在這個大潮中要嚴格把握自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增強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堅定不移、矢志不渝。
“信仰是神圣的,在一個人為一個人的元氣,在一個社會為一個社會的元氣。”鄧小平同志在總結中國歷史經驗時曾深刻地指出:“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斗,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我們黨強大的政治優勢,是我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奪取勝利的重要法寶,是包括年輕干部在內每個黨員干部的終身必修課。
當然,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付諸行動,必須用行動來檢驗。看一個人對理想信念是否堅貞不渝,既要看其日常工作實踐,更要看其在重大問題上的態度和行為。實踐證明,大是大非面前和危難關鍵時刻的表現是檢驗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是否堅貞不渝的試金石。
羅曼·羅蘭說:“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泰戈爾說:“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做任何事,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做支撐,往往會經不住誘惑的考驗。對于黨員干部來說,信念就是精神食糧,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很容易“出軌”。唯有保持初心,踐行信仰,才能在“新長征”路上煉就“金剛不壞之身”。(文曦)
黨員干部要走好從政路,也需要堅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把人民公仆為人民的意識扎根在思想深處,踐行在行動上,才能改掉“慢作為”惡習,真正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黨員領導干部不僅自身要做廉潔自律的表率,還要培育良好家風,嚴格約束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自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
黨員干部爭做家風建設的表率,引領垂范,必將為弘揚正氣,早日共圓壯美中國夢注入勃勃生機。
黨員干部只有把讀書所獲外化為創新實踐,才能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業績。
領導干部身居要職,能夠接觸的層面和風景自然是不一樣的,能夠感受到的風俗人情也是不一樣的,能夠體會到的人情冷暖還是不一樣的。
習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
黨員干部要真正遠離底線,將“安全區域”變成體操場,在工作和生活的舞臺上展現風采,切不可走進底線雷區。
干部唯有真正樹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奮斗信念,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不斷增強自信,群眾才能不斷提升幸福感、滿意度。
干部作風如何,群眾看得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面對媒體貴在“好聲音”,工作做得好與壞,群眾滿意是與否,不用干部自說自話,實事就擺在眼前。
古往今來,凡為政有成者,無不注重修身養性,好“儉”惡“奢”;注重實心為民,刪“繁”就“簡”;注重躬身自省,勤“檢”慎“行”。
黨員干部是時代先鋒,是模范標桿,“四自”能力是黨員干部永恒課題,唯有不斷凈化、完善、創新、提高,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才能更好的服務于民。
實績是群眾評判干部優劣的一把尺子,干部只有注重務實進取的形象,以腳踏實地、開拓進取、鍥而不舍的實干精神,真心為民辦事,真正為民謀利。
從中央到地方,干部們紛紛用屬于自己的方式從上至下,通過新媒體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通過這個平臺表達對民意的尊重與敬畏。
榜樣給予我們力量和信念就是要做到不忘初心,堅定理想信念,在為民服務中以實干擔當、在干事創業中以勤勉敬業奉獻之精神向他們看齊。
在新長征的路上,黨員干部在基層環節上所起的作用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