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問責機制,堅持有責必問、問責必嚴,把監督檢查、目標考核、責任追究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法規制度執行強大推動力。”中共中央日前印發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將黨內問責的實踐創新成果固化為制度,以問責倒逼責任落實,推動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7月20日 《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僅有大量貪腐官員被繩之以法,為自己過去的“瘋狂”付出慘痛代價;更有不勝枚舉的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干部、乃至村社組織的“芝麻官”,因為自己的失職瀆職、違規違紀,或被組織處分,或被降級降職,或被摘掉烏紗。一些在位時胡作非為的黨員干部,退休也未能逃脫被追責。“問責”二字,已然成為紀檢監察部門常常提及和在通報中頻繁使用的高頻詞。
問責如同一把殺手锏,給那些不把紀律規矩當回事,在工作生活中信馬由韁、信口雌黃、我行我素的黨員干部的作風套上了籠頭,不敢再肆意妄為,讓紀律規矩真正成了不可碰觸帶電的高壓線。嚴肅問責給政治生態帶來了清風正氣,使黨風政風得以明顯好轉,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嚴肅問責是管黨治黨的“利器”。從某種程度說,問責決定了當事黨員干部的仕途和政治生命。將問責制度化,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可明顯增強問責的嚴肅性和公信力,提升問責的震攝力,形成強大倒逼機制。《條例》這部問責“總規矩”的出臺,統一了問責的標準和尺度,將十八大以來在問責實踐創新上取得的經驗納入制度軌道,依“法”而“罰”,有利于提升黨員干部擔責意識,讓責任真正落到實處。
《條例》雖然只有短短十三條,但內容極其豐富,可操作性強。特別是終身問責的規定,對那些習慣于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黨員干部是“致命一擊”。那些“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的黨員干部的“好日子”將不再有;那些信奉“不做不錯”的黨員干部將再也混不下去;那些“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三拍黨員干部將再也無法把換個位置和退休當作“安全著陸”。終身問責讓問責不受追溯時效限制,黨員干部只要失職失責,無論躲到哪里,都逃不脫被問責的命運。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條例》的制定實施,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籠子將更加密實,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的倒逼機制將更加嚴厲。黨員干部務必時刻清醒頭腦,常常警醒權力背后的責任,切實把履職盡責放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一輩子都不能忘記忠誠、干凈和擔當。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做好事而不出事。(宋清云)
11月28日上午,全市政協提案工作座談會召開。市政協副主席黃體勤出席會議并講話。
唯有讓《問責條例》駐入每一個黨員心中,才能真正永葆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永懷赤子之心,敢于擔當,敢于承擔自己的使命。
全面從嚴治黨任重而道遠,但黨中央反腐的力度與決心永遠不會變。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這三句話,不僅點出了權責之間的關系,更言簡意賅地闡明了《條例》的核心。
只要下責任單位和接受責任單位都盡職盡責,才能將改革、發展中的事情做到位、做出實效,兩個巴掌才能鼓出好掌聲。
“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伴隨著《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出臺,這話將成為未來官場的新常態。
問責條例的目的是希望黨員干部能夠更嚴格地要求自己,保持初心,繼續前進,方能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而深化為全面從嚴治黨,通過問責倒逼責任落實,取得明顯成效。
問責工作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力度的不斷加大,問責工作的制度化、常態化要求也越發迫切。
以問責倒逼責任落實,推動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是《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特色,只有執行問責條例才能告誡和警示全黨。
“忠誠、干凈、擔當”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其中忠誠、干凈是為官做人的政治底色,擔當則是干事創業的必備素養。
近日,新野縣人武部組織全體黨員干部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認真學習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提高了黨員干部政治思想認識,轉變了工作作風,促進了各項工作快速發展。
問責是領導干部承擔責任的重要保障。如果《問責條例》只是“看上去很嚴”,對于政策的制定者就是“一廂情愿”。
“容錯”實則是防止干部畏首畏尾,鼓勵干部大膽作為;“問責”則是致力糾正黨內錯誤,肅清黨內環境。
《問責條例》讓黨內法規制度更加健全完善,讓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的權利和責任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