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p>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要求,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要同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結合起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但是七一以后,由原來的“三個自信”拓展延伸到“四個自信”,凸顯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黨中央的領導班子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以及對全體黨員干部弘揚和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給予的高度期盼。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工作進行時,文化自信應及時納入學習內容,認真思考、認真探索、認真專研,深刻把握文化自信與我們一直堅守的理想信念之間的深刻關系和豐富內涵。
我認為,中華民族文化,是歷經了5000多年的歷史滌蕩沉浸下來民族精神,它蘊含著中華民族兒女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蘊含著各階段民族探索發展建設的豐富經驗和沉痛教訓,蘊含著當代國人孜孜進取、奮力拼搏的強大民族力量,蘊含著新時期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深厚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人民和歷史的選擇,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選擇。有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撐和方向引導,我們才能在建設發展的道路上保持理想不變、信念不變,因此,文化自信,即是我們的信念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被A、廣泛、深厚,這三個對民族文化的生動描述詞,是對民族文化的作用和特點的準確把握。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是基礎,同時具有廣泛性和深厚性的特點。抓住民族文化這個中國精神的關鍵核心,就等于找到了中華民族團結和發展的關鍵核心。民族文化是我們黨和國家站立世界鰲頭的最基礎、最廣泛、最深厚的根基,是我們黨員干部引以為傲的民族精神,世界也通過解讀中國民族文化來了解中國和認識中國。以民族文化為信念根基,既是彰顯我們黨善于學習歷史、借鑒歷史、運用歷史的不忘本的執政理念,也是彰顯我們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厚重、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行提出,意義深刻、內涵豐富、銜接緊密。“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必須將文化自信納入學習的重點,要從習近平在七一上的講話內容中準確把握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要在做合格黨員的過程中融入對文化自信的堅守。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通過學習民族文化,進一步提高黨員干部的文化素養和黨性修養,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從而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凝聚強大合力。(李丁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啟了多元化發展道路的時代,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探索,為全世界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發展道路。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以及對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民族增強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自信越來越成為一個民族實現復興偉業和成就偉大夢想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發展,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責任與擔當。
“根”的意義,對于理論來說,包括基礎范圍的廣度、思想來源的深度和影響時間的長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蘊涵并彰顯此“三度”,所以成為理論自信之根。
“五位一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橫向布局,“四個全面”則是對“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起縱向的目標、動力、法治、黨建的引領、激勵和支撐、保障作用的。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和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精神上的旗幟,為當代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增強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提升國民文化意識、提升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素質,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珍貴的本土化營養,值得各級領導干部,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真誠地加以梳理、吸取、轉化,達致領悟真諦、守正出新、古為今用之境界。
二十四節氣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成功,有助于激起國人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