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并發出通知指出,黨中央緊緊抓住落實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把問責作為從嚴治黨利器,強化問責成為管黨治黨、治國理政的鮮明特色。(7月18日《人民日報》)
從嚴治黨,關鍵在從嚴治吏。要管好干部,必須要在一個“嚴”字上體現,對于那些在工作崗位但不在工作狀態,辦事拖沓或者根本不去干事的“無責任心”的工作態度,不但不能姑息,還需要“零容忍”。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為官者就需要對自己嚴格,為人民群眾干事的態度要嚴謹,從嚴不是掛在嘴上,也不是掛在墻上,而是要記在心中,標注在行動上,方能不刺傷民心,不給黨和政府的形象抹黑。
說一千遍不如行動一遍,這就是說的執行,只有執行才能讓群眾路線不再堵在“最后一公里”,用“問責條例”這個治吏利器來幫助黨員干部,讓他們能夠自覺主動擔當,監督起該負的責任,挑起肩上的使命。
問責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保障,但是制度再好也只是“藍圖”,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讓黨員干部有一種壓力感、約束感、責任感,才會激發出他們趕考的心態,找準方向,找好路。
問責從來都不是目的,雖然在一些人眼中《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是“籠子”是“利器”,但是只要你能始終保持“自我”始終“自身硬”,那么不管是“籠子”還是“利器”對于你而言都只是一種擺設,對你僅僅是一種善意的提醒,問責條例的目的是希望黨員干部能夠更嚴格地要求自己,保持初心,繼續前進,方能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婧藍)
全面從嚴治黨任重而道遠,但黨中央反腐的力度與決心永遠不會變。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這三句話,不僅點出了權責之間的關系,更言簡意賅地闡明了《條例》的核心。
只要下責任單位和接受責任單位都盡職盡責,才能將改革、發展中的事情做到位、做出實效,兩個巴掌才能鼓出好掌聲。
“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伴隨著《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出臺,這話將成為未來官場的新常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而深化為全面從嚴治黨,通過問責倒逼責任落實,取得明顯成效。
問責工作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力度的不斷加大,問責工作的制度化、常態化要求也越發迫切。
以問責倒逼責任落實,推動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是《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特色,只有執行問責條例才能告誡和警示全黨。
“忠誠、干凈、擔當”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其中忠誠、干凈是為官做人的政治底色,擔當則是干事創業的必備素養。
近日,新野縣人武部組織全體黨員干部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認真學習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提高了黨員干部政治思想認識,轉變了工作作風,促進了各項工作快速發展。
問責是領導干部承擔責任的重要保障。如果《問責條例》只是“看上去很嚴”,對于政策的制定者就是“一廂情愿”。
“容錯”實則是防止干部畏首畏尾,鼓勵干部大膽作為;“問責”則是致力糾正黨內錯誤,肅清黨內環境。
《問責條例》讓黨內法規制度更加健全完善,讓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的權利和責任更加清晰。
中國共產黨成立95年、執政67年、領導改革開放38年,置身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今天,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為繁重和緊迫。
領導干部要履職盡責,黨員要身體力行,只有心往一處想,才能勁往一處使,只有“步調一致”,才能確保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
全面從嚴治黨沒有止境,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十八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既是對全面從嚴治黨進行周密系統的戰略部署,也是后厚植黨的優良作風戰略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