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種風險矛盾復合交織,黨的干部在這樣的環境下壓力不斷加大。這種時候,既要嚴防黨的干部“庸、懶、散、浮、拖、軟”現象發生,又要建立健全“容錯”機制,為敢擔當、善作為的干部解除后顧之憂,讓愿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放開手腳“能干事”,使敢擔當、善作為成為干部隊伍中的主旋律。
隨著黨風廉政建設持續加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無為思想在一些干部中滋生蔓延。例如,對于“簡政放權”,一些干部不僅是認識不深、理解不夠,甚而是把其當成“萬金油”,這里擦、那里試,當作為官不為的“擋箭牌”;錯誤地認為“簡政放權”就是把什么事情都推給下級,平時做撞鐘和尚,遇事當甩手掌柜,該干的事不干,該擔的責不擔,對群眾要么是避而不見,要么是見了客客氣氣但就是不辦事……
應當說,對為官不為這些問題,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都曾作為反思整改的重點問題來解決,其中有些問題解決得比較好,有些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有些問題解決得還不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很有必要結合當前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用機制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探索構建“容錯”機制,就是要科學界定什么樣的錯是失誤失敗、什么樣的失誤失敗能容能糾、怎么樣落實容錯糾錯的具體程序。重點對干部在工作中出于公心但因經驗不足或不可控的客觀因素而出現的失誤和不足,酌情予以寬容并給予糾正的機會,避免挫傷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達到“防止犯錯、減少怕錯、可以試錯、錯了容錯”的目的。
總之,機制“能容錯”干部才“能干事”。“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黨的干部在干事創業的探索過程中犯錯是在所難免的,對于“犯錯”的干部不能搞“一刀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容錯”機制為依據為“能干事”的干部撐腰,徹底消除因為“怕犯錯”就不干事的思想。(張靜)
各地探索建立容錯機制,讓敢于干事創業者卸下沉重的“心理負擔”,從而“輕裝上陣”。
“容錯”實則是防止干部畏首畏尾,鼓勵干部大膽作為;“問責”則是致力糾正黨內錯誤,肅清黨內環境。
我們經常講改革要有容錯機制,新聞發布工作也需要容錯機制。要給新聞發言人創造寬松的環境,使他們敢于說話、愿意說話。
邁入“十三五”,全面深化改革大船穩穩駛入深水區,同時,也將進入攻堅期,任務重、難度大是其突出特點,風險加大更是亟待突破的難點。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既要想干愿干積極干,又要能干會干善于干,其中積極性又是首要的”“要保護作……
2014年10月14日,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透露了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路線圖”,主要分三個步驟: 第一步,2014年前完成巨災保險的專題研究,明確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