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上級部門去基層調研檢查,要求基層提供的匯報材料要扎實,往往要查看各類匯報材料,包括文字、數據等。一些地方為了防止弄虛作假,檢查時要求出示照片資料,甚至將其作為硬性規定,似乎有圖就能有真相。實則未必。(6月29日人民日報)
調研,是上級部門為了更真實地了解下級部門的現有情況、存在的問題,在搜集大量信息后,分析、解決存在的問題。可是,隨著工作量的增多,基層情況復雜多樣,上級調研太頻繁,下級疲于應對,最后使調研走了樣、變了味,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基層的工作不是單一的某樣工作,往往是一個人身兼多職。工作人員手邊工作多到感覺分身乏術,成天似陀螺般轉來轉去,忙不停;領導不是在單位解決問題就是奔波于各種會議。上級領導來調研,為了能夠使調研圓滿成功,不得不提前安排好調研場地、人員分工、寫好匯報材料,讓上級領導能夠滿意而歸。這種調研的價值何在?
事實上,調研是為了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絕不只是幾句話、幾個數字、幾張圖片就能體現,也不僅僅只是領導坐在會議室聽取匯報、走馬觀花似看看現場就能真實了解。要想摸清基層實情,了解真實情況,還需“動起來”。對于迎接調研的基層干部來說,工作雖忙,但也必須認真對待調研,絕非只是做好迎接領導的工作,認為服務好領導,走形式就能順利過關。而是了解到上級調研的需求,認認真真去摸清情況,搜集整理,并思考和提出問題,才能真正滿足調研的實際需要。對于下基層調研的領導干部來說,調研不止是為了完成某個任務或指標,既然制定了調研的方案,確定了調研內容,就應該明確此次調研的目的,不能僅僅是坐在材料的圍城里,而是應該邁開腿,擦亮眼,走進基層,實地查看,多聽多問多思考,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等無用功。
隨著基層情況的復雜化,調研的內容也應與時俱進,只有從會議室的“坐下來”轉變為實地調研“動起來”的模式,才能更貼近真實基層,更靠近百姓生活,讓調研變得更有價值。(唐婉云)
讓不敢為者能下,讓敢為者有位,為“為官有為”提供最大的制度保障,是為官避事最有效的利劍。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
兩年前到基層調研,一位村民毫不客氣地說:現在干部講的,有一半我們聽不懂;聽懂的,一半他們不會做;會做的,一半沒效果。只有讓干部離開群眾就不那么舒坦、自在,甚至沒法“生存”,“離不開群眾”的要求才會內化為心靈的自覺。
長期以來有一個偏向,就是多去示范點富裕戶,多看漂亮光鮮的一面,多聽悅耳動聽的言詞。最近一段時間,中央領導同志的基層調研,給人以清風撲面之感,折射出調研的基本價值取向之變。
領導干部履新要深入基層一線走訪,展現出干實事創事業的信心和魄力。
為進一步夯實公司基層工作基礎,把握基層工作動態,有效解決各種問題,提高整體工作成效,6月8日,方城公司專題下發了《關于領導班子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工作的通知》。
12月15日下午,商丘睢陽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慎祝輕車簡從來到睢陽區新城辦事處三里莊社區,了解群眾訴求,傾聽群眾呼聲,宣傳解釋有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受到社區群眾好評。
下基層調研,是地方領導的一項工作內容。領導下基層調研,一般要事先通知相關單位,基層政府則主動為領導確定調研對象,安排好調研路線。
為深入了解基層面臨的實際困難,更好地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確保“下基層、聽民聲、解難題、辦實事”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5月30日下午,周口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孔令奎帶領工作人員輕車簡從深入周口中院基層聯系點——鄲城縣胡集鄉小任莊行政村調研指導工作,深入征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姜大明省長只看到記者有利的一面,“冒充記者”四個字說得輕松,卻不知假冒記者屬于有關部門的重點打擊對象。姜大明省長輕松倡言官員假冒記者真正反映的問題,是我國社會體制中的等級色彩還相當濃厚。
官話套話見識多了,群眾語言就少了。領導干部“宅”在機關,缺少了與群眾交流的機會,缺少了在監督下發聲,自然缺少身臨其境的感覺。
調查研究是做好當前教育發展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的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