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8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共產(chǎn)黨問責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會議指出,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忠誠干凈擔當是黨對領導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6月28日,新華社)
“忠誠、干凈、擔當”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其中忠誠、干凈是為官做人的政治底色,擔當則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必備素養(yǎng)。對于一名干部而言,謹慎用權、積極履責是擔當?shù)木唧w體現(xiàn)。
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失責,就是擔當不力,當從嚴追究?!稐l例》的出臺,將失責追究制度化,完善了管黨治黨制度鏈條,倒逼黨員干部盡責、有為?!稐l例》劍指問責不力,彰顯中央從嚴管黨治黨決心,釋放失責必究明確信號,促使黨員和干部主動履責,幫助構建良性的治政環(huán)境。
能消除問責“空地”。有的地方選擇性問責,媒體不爆料、輿論不熱炒、上級不批評就“太平無事”,有問責只針對干部違規(guī)違紀等領域,干部不作為等性質輕的問題則不管不問。這種現(xiàn)象應當警醒。《條例》明確了問責范圍和邊界,有助于消除問責“空地”,避免“雜草野樹”叢生,營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tài)。
能提升問責“質量”。有的地方,干部出問題后問責處理實行“拖”字訣,處置結果老是“懸而未決”,最終不了了之。有的干部被問責,遭免職,沒過幾天又復出,問責淪為“帶薪休假”,影響惡劣。問責有始無終,純粹屬應付輿論、忽悠群眾,破壞了問責的嚴肅性。《條例》出臺,要求各級黨組織把自己擺進去,做到較真碰硬,這一有力舉措將提升問責“質量”。
能杜絕“躲責”現(xiàn)象。據(jù)悉,不久前有群眾向相關部門舉報一領導未獲回應,不得不轉向網(wǎng)絡曝光,此后才作查處,網(wǎng)友諷刺是“官官相護”。這實際就是問責不力。有的領導干部或為彰顯手腕,或擔心“連累”自己,總喜歡“捂蓋子”,對責任“躲著走”。為促被動問責為主動問責,《條件》將加大對失職失責行為的處置力度,“躲責”行為必定逃不脫黨規(guī)約束。
以問責倒逼責任落實,促進干部擔當,是推動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的關鍵一步。《條例》如驚雷,定能喚醒干部擔當意識,激發(fā)履責干事的膽魄精神。(鄧忠林)
全面從嚴治黨任重而道遠,但黨中央反腐的力度與決心永遠不會變。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這三句話,不僅點出了權責之間的關系,更言簡意賅地闡明了《條例》的核心。
只要下責任單位和接受責任單位都盡職盡責,才能將改革、發(fā)展中的事情做到位、做出實效,兩個巴掌才能鼓出好掌聲。
“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伴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問責條例》的出臺,這話將成為未來官場的新常態(tài)。
問責條例的目的是希望黨員干部能夠更嚴格地要求自己,保持初心,繼續(xù)前進,方能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而深化為全面從嚴治黨,通過問責倒逼責任落實,取得明顯成效。
問責工作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力度的不斷加大,問責工作的制度化、常態(tài)化要求也越發(fā)迫切。
以問責倒逼責任落實,推動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是《中國共產(chǎn)黨問責條例》的特色,只有執(zhí)行問責條例才能告誡和警示全黨。
近日,新野縣人武部組織全體黨員干部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認真學習了《中國共產(chǎn)黨問責條例》,提高了黨員干部政治思想認識,轉變了工作作風,促進了各項工作快速發(fā)展。
問責是領導干部承擔責任的重要保障。如果《問責條例》只是“看上去很嚴”,對于政策的制定者就是“一廂情愿”。
“容錯”實則是防止干部畏首畏尾,鼓勵干部大膽作為;“問責”則是致力糾正黨內(nèi)錯誤,肅清黨內(nèi)環(huán)境。
《問責條例》讓黨內(nèi)法規(guī)制度更加健全完善,讓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的權利和責任更加清晰。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年、執(zhí)政67年、領導改革開放38年,置身國際國內(nèi)形勢深刻變化的今天,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為繁重和緊迫。
領導干部要履職盡責,黨員要身體力行,只有心往一處想,才能勁往一處使,只有“步調一致”,才能確保黨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
全面從嚴治黨沒有止境,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十八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既是對全面從嚴治黨進行周密系統(tǒng)的戰(zhàn)略部署,也是后厚植黨的優(yōu)良作風戰(zhàn)略宣言。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wǎng)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