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講,咱們一些地方和部門,確實也存在‘糊弄’企業和老百姓的情況。明明發了新文件,卻仍拿以前的舊文件來‘卡’人家。”李克強總理在6月1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舊文件明明廢止了,就別再當作權力‘把著不放’了。”(6月17日人民網)
無獨有偶,前不久,一則“工商總局因缺紙,半年未發放商標注冊證”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自去年8月21日起,沒有一家企業從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取得商標注冊證,原因竟是“沒紙了”。媒體曝光當天,工商總局就此事公開道歉,并承諾“5月底前將積壓的商標注冊證全部發放”。
毋容置疑,近年來,我國簡政放權改革的步伐鏗鏘有力,老百姓對簡政放權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證明不開了”“費用少交了”“‘衙門’好跑了”。但不容忽視的是,簡政放權雖取得重大進展,但這項改革遠沒有結束。比如,盡管審批項目大大減少,但不少行業依然存在審批程序不規范、辦事環節多、多頭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有的把審批和證明搞成了“擊鼓傳花;還有的一些官員在簡政放權的名義下,該做的不做,為官不為;甚至還有的把作廢的文件當做權力“擋箭牌”……
好的政策關鍵在于層層執行和落實。因此,簡政放權還需要“繼續大力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注重解決放權不同步、不協調、不到位問題,對下放的審批事項,要讓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正如今年李克強總理強調,本屆政府清理政策性文件的三條原則,一是不符合現行法律法規或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二是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嚴重束縛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三是設立的審批事項已取消或下放,或不同文件對同一事項重復要求、規定不一致的。由此可見,切實把政府的職能轉變到行政服務上,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為事中事后監管,才能讓簡政放權真真放到實處,釋放更多改革紅利。而對那些消極怠工,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人,應當果斷地采取組織措施。
其實,一些地方和部門之所以把廢止的舊文件仍當作權力“把著不放”,根子在于“戀權”情結。已經明確作廢的文件,本來就是與簡政放權格格不入的,然而,將其重新“拾起來”,大搞“藕斷絲連”,如此不僅影響了改革的“療效”,還嚴重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要讓廢止的舊文件徹底丟在歷史的垃圾箱里,欲讓簡政放權出實效,“戀權”情緒必破。一方面,在明確明確必簡必放內容的基礎上,一定要謹防權力尋租,防止一些政府部門把權力下放給關聯企業或者下屬單位,導致“換湯不換藥”。另一方面, 簡政放權不能吃“回頭草”,因此在落實的過程中,要切實做到該簡就簡,該放就放,確保干凈利落,決不能允許出現“把著不放”行為。
開弓沒有回頭箭,各級各部門要克服不作為、不會為、不善為的工作作風,把該管的管好,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打通并確保“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一米”的通暢,如此方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新動力,使改革紅利惠及人民群眾。(安子州)
一個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建設,行政審批涉及50多個部門和機構,80多個環節。簡政放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從今年10月1日起,河南正式啟動“五證合一”制度改革,更加方便辦理注冊登記的企業。
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簡政放權不是寫詩,也不是畫畫,不需要“朦朧美”,不需要花拳繡腿、虛幻一招,而是一次真正的革命。
政府在自我削權、自我瘦身的戰役中,“簡政放權”是一種為社會和民眾松綁的重要舉措,能有效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簡政放權是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環。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5月9日的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說,“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革煩苛之弊,施公平之策、開便利之門。國務院簡政放權送出這些改革紅利,國務院客戶端為您一一梳理!
簡政放權是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環。
簡政放權關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關于全國十三億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關乎政府職能轉型服務方式轉變,同時又是系統性、復雜性的體制機制改革。
杜絕“奇葩證明”,關鍵在提高意識,重點在權力“瘦身”,根本在依法辦事。只有相關部門真正按照國家要求,動真格的“刪繁就簡”。
施政之道,在于簡化,只有減少辦事繁雜的“厚度”,才能增加群眾滿意的“深度”。一直以來,群眾去政府部門辦事,最怕遇到工作人員“打太極”。
近年來,我國簡政放權改革的步伐鏗鏘有力,老百姓對簡政放權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證明不開了”“費用少交了”“‘衙門’好跑了”。
多年來,提起到政府有關部門辦事,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2014年7月16日,時任省長謝伏瞻在河南日報頭版發表署名文章《持續推動簡政放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激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
讓簡政放權接受公眾的檢閱和監督,在法治框架內進行,讓公眾和市場主體真正感受到政府的權力小了,才能讓簡政放權成為一項為民福祉的改革。
新一屆中央政府履職伊始,就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
新一屆中央政府履職伊始,就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
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到建立“負面清單”,簡政放權向縱深推進,為中國融入全球、開放發展帶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