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人民網一則關于無人種地的新聞引發網上持續關注。河南延津平陵村村支書肖洪生說,“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村里的地沒有成規模流轉,大都是老人、婦女在家種。然而,由此輕易得出無人愿意種地的結論,太過草率。
村內土地主要由留守老人與婦女種植和管理,說明時代發展已經漸漸打破傳統以土地為生命的封閉與穩定結構,現代社會開放無界,破壞小農經營、地緣政治的同時,也在重構社會生活常態,這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的一大發展。
社會學的說辭讓人費解,那么通俗點解釋,種植一畝三分地所需的種子、農藥、化肥、澆地等花費日益提高,而農產品的產出與收益太低,如果算上人工成本,農民辛苦一年非但沒有掙錢,還倒貼了辛苦費。在此現實逼迫下,年輕農民紛紛到城鎮打工,定居在城市中,不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打破了原有鄉土社會的邊界,實現了城鄉更好的融合。
村支書還指出,土地無人流轉,這是只見表象,未見本質。農村土地未實現規模性流轉的根本原因是,流轉費用 “芝麻開花節節高”。2015年部分地區一畝地的流轉費已經漲至1200元/年。本地種植大戶想要擴大規模經營,先要租賃土地,之雇傭鄉親進行經營管理,各種成本開銷高昂,如果趕上天災,最后將入不敷出。若是外來人口租賃土地,還要承擔日常生活的各種開支,加上可能遇到的“水土不服”,經營風險更大、更高。
沒有人再愿意種地,其實是個假命題。我國城鎮化率已經接近60%,農民進城落戶成為市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這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就發達國家來看,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已經實現農民職業化,2%-3%的農民負擔整個國家的糧食所需。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產業化經營是一個大趨勢,農業實現大規模、集中化、機械化經營,可以讓更多農民把半截身子從土地中拔出來,向城市遷移,真正共享改革發展的紅利。
毋庸置疑,舊村改造與新農村建設都會是城鎮化的關鍵一環,當越來越多70后、80后、90農民在城市扎根,意味著有農民也可以共享城市的住房、醫療、社保及基礎設施等優質資源,加上保障房工程的推行解決了農民進城后的住房問題,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也將得到緩解甚至解決。
“沒人種地”,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必杞人憂天。只有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才能打破社會階層間的封閉,才能讓社會發展的潛力充分涌流。(董菁)
在推進城鎮化精神層面建設時,普及現代城市文明不僅表現在培育富有現代品格的城市精神,營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發展環境,還表現為充分尊重鄉村文明。
隨著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提升,農民進城的意愿已從最高時期的80%降低到目前的30%到50%。
昨日上午,市委副書記、市長徐衣顯主持召開市政府第四十二次常務會議,研究市委城市工作會議籌備、大氣污染防治等工作。市領導楊青玖、喬學達、宮松奇、魏超杰出席會議,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應邀列席會議。
據報道,盡管中央三令五申,推進新型城鎮化不能靠行政命令、搞運動式,但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一些地方存在人為推高城鎮化率數字亂象。
據報道,盡管中央三令五申,推進新型城鎮化不能靠行政命令、搞運動式,但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一些地方存在人為推高城鎮化率數字亂象。
未來三年,我市都市區發展戰略格局形成,城鄉基礎設施質量過硬,空氣質量逐步好轉,生活環境更加美好。
加強農村公路建設、解決“垃圾圍村”現象、發展特色小鎮……建設美麗鄉村,鄭州給未來畫了一幅美麗的藍圖。
2016年~2018年,鄭州各縣城、組團有安置房項目共計118個,打造市政道路158個,投資66.93億元。
2016年~2018年,鄭州各縣城、組團有安置房項目共計118個,打造市政道路158個,投資66.93億元。
參與城鎮化的是人,而不是戶口,人口往城市集中的趨勢不會因此改變。農村戶口“含金量”在提高,鄉村越來越有吸引力,應該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隨著各地新城規劃的興起,全國進入了一輪新城規劃熱,一些地方在新城規劃中紛紛擴張規模,擴大人口容量。
只要在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城鎮化之間找準了平衡點,就能夠順利地進行鳥槍換炮和戰略騰挪,實現“三化”的同步發展,而在這同步發展之中,改變最大、受益最大的還是農民。
中央提出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求到2020年把一億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變成市民,“人地錢”掛鉤政策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具體舉措。
省領導鄧凱、李克、尹晉華、吳天君、趙素萍、夏杰、李文慧、陶明倫、劉春良、蔣篤運、徐濟超、王鐵、張廣智、李亞、王艷玲、張維寧、史濟春、靳綏東出席會議。
根據目標,我省每年實現100萬人以上的農業轉移人口,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接近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