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近日公開“關于加強和改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領域公共服務的意見”。要求按照國務院關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協同推進的部署,梳理規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領域面向群眾的公共服務事項,堅決砍掉各類無謂的證明和繁瑣的手續。(央廣網 5月16日)
生活中,大家難免都會遇到辦事情需要開具證明的時候,有的證明是規定必須開,譬如有法律依據列入目錄的證明。有的證明就強人所難了,譬如出國旅游需要證明“你媽是你媽”,老人領養老金需要證明自己“還活著”,再婚生娃要前任配偶開證明……這些證明讓群眾“跑斷腿”、“干瞪眼”,仍然無可奈何。群眾吐槽“奇葩證明”,是因為這樣的“公章長征”耗時費力且不必要。的確,群眾利益無小事,“奇葩證明”是該退出歷史的舞臺,還群眾簡單方便的生活了。
“奇葩證明”為何總是“負隅頑抗”呢?一是部門信息不暢通,共享不充分,存在嚴重的“信息壁壘”,各自為陣,溝通甚少。二是有的部門職能轉型未到位,存在著“踢皮球”現象,懶政惰政不作為,相互推卸責任。三是管理理念落后,分不清主次,存在“官本位”思想,本末倒置的服務理念導致“奇葩證明”依然根深蒂固。四是缺乏強有力的監督,但是辦理速度、辦理范圍等彈性空間較大,導致部分工作人員存在刁難群眾,吃拿卡要,權力尋租等現象。
打破“奇葩證明”,讓其真正成為歷史,還需多管齊下,方能有所成效。首先,實現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壁壘”,將戶籍、婚姻等基礎信息納入共享,高效整合資源,提高行政效率,解決群眾辦事困難。其次,合并辦事部門,減少行政資源浪費,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一站式辦公”,讓群眾辦事方便快捷。再次,簡政放權,減少審批,堅決砍掉沒有法律依據的證明和繁瑣的手續,盡量壓縮必要的證明材料的種類,讓群眾不再“來回跑”、“磨破嘴”。同時,提高認知,優化服務,對前來辦事的群眾做好耐心細致周全的講解,告知其必要的辦理程序和辦理時限,讓群眾能夠心中有數,不至于跑“冤枉路”,做“無用功”。最后,逐步建立起居民信用體系,強化整個社會的誠信意識,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
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杜絕“奇葩證明”,關鍵在提高意識,重點在權力“瘦身”,根本在依法辦事。只有相關部門真正按照國家要求,動真格的“刪繁就簡”,切實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依法依規辦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真正為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才能讓那些本不該“灼痛”群眾的“奇葩證明”真正走進歷史。(李逍遙)
一個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建設,行政審批涉及50多個部門和機構,80多個環節。簡政放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從今年10月1日起,河南正式啟動“五證合一”制度改革,更加方便辦理注冊登記的企業。
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簡政放權不是寫詩,也不是畫畫,不需要“朦朧美”,不需要花拳繡腿、虛幻一招,而是一次真正的革命。
政府在自我削權、自我瘦身的戰役中,“簡政放權”是一種為社會和民眾松綁的重要舉措,能有效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簡政放權是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環。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5月9日的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說,“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革煩苛之弊,施公平之策、開便利之門。國務院簡政放權送出這些改革紅利,國務院客戶端為您一一梳理!
簡政放權是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我國簡政放權改革的步伐鏗鏘有力,老百姓對簡政放權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證明不開了”“費用少交了”“‘衙門’好跑了”。
簡政放權關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關于全國十三億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關乎政府職能轉型服務方式轉變,同時又是系統性、復雜性的體制機制改革。
施政之道,在于簡化,只有減少辦事繁雜的“厚度”,才能增加群眾滿意的“深度”。一直以來,群眾去政府部門辦事,最怕遇到工作人員“打太極”。
近年來,我國簡政放權改革的步伐鏗鏘有力,老百姓對簡政放權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證明不開了”“費用少交了”“‘衙門’好跑了”。
多年來,提起到政府有關部門辦事,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2014年7月16日,時任省長謝伏瞻在河南日報頭版發表署名文章《持續推動簡政放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激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
讓簡政放權接受公眾的檢閱和監督,在法治框架內進行,讓公眾和市場主體真正感受到政府的權力小了,才能讓簡政放權成為一項為民福祉的改革。
新一屆中央政府履職伊始,就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
新一屆中央政府履職伊始,就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
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到建立“負面清單”,簡政放權向縱深推進,為中國融入全球、開放發展帶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