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強調,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4月19日人民網)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現如今,我國互聯網事業成績與問題并存,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迫在眉睫。其實,互聯網在我國普及使用之初還比較干凈,混亂是漸進性的,追根溯源是政府職能部門監管松懈。
長期以來,許多色情網站猖獗到動不動就屏蔽其他用戶的主頁;一些知名門戶網站首頁上也明晃晃地掛著“激情美女”“兩性學堂”之類的廣告和文章,辦網人不擇手段地吸引用戶以謀求商業利益,涉“黃”涉“低俗”點擊增加了商家的收入,但也突破法律底線,對青少年網民健康成長造成威脅。加強網絡平臺監管,需要“抓鐵有痕”的韌勁,也需要“道高一丈”的技術能力。這就要求國家相關職能部門要有高度責任心,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另外,無論是網絡媒體、網民還是大V,都應該遵守“七條底線”,共同凈化網絡世界,傳播正能量。網絡媒體也應該認真審視自身定位,不應只為吸引公眾眼球不分真假美丑,誤導公眾。網絡的開放性和隱蔽性,是給正常利益訴求暢通渠道,而不是為一些不上臺面的謠言提供滋生的土壤。不實信息隨著不斷的轉載與粘貼,將會使一些社會矛盾問題不斷激化與放大,影響社會穩定,損害國家形象,甚至損害公民的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
社會氛圍的浮躁,尋找新聞尖叫的背后,正是道德滑坡、正能量缺失的體現,網民的熱情與正義感被謠言肆意利用與褻瀆。我國是千百年來的禮儀之邦,從善從真歷來是人心所向。建立健全法制體系,最終要求百姓人人遵從規則,趨于理性與良知來判斷正誤,避免被欺騙、被誤導。
網絡社會是法制社會,更是正義的社會。讓我們合力共為,點燃道德與誠信的火把,推動建立一個純凈健康有序的網絡世界。(李蕊)
互聯網的發展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互聯網發展無邊界的特征又決定了我們必須深化網絡空間國際合作。中國作為互聯網大國,正在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以創新驅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關鍵在于敢堅持敢擔當。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在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和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給國際社會帶來了經濟、政治、外交和社會層面的各種威脅與挑戰。
昨日,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再次拉開帷幕。”習主席強調,互聯網發展是無國界、無邊界的,利用好、發展好、治理好互聯網必須深化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8000多萬名黨員無疑是最可依賴的力量。
“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的重要講話,再次強調了打造天朗氣清、健康向上網絡空間的重要性。中國已有7億多網民,400多萬家網站,網絡早已成為一個包羅萬象的信息大平臺,影響著億萬網民的求知、資訊獲取和價值判斷,影響著千千萬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網絡空間管理的好,就會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發展,反之,管理的差就會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發展。
近日閑聚,一位年屆不惑的朋友嘮叨到:身患慢性病的老父親通過網絡平臺聯系到北京的大夫,得到了有效治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系列網評之三 4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隨著網絡時代尤其是新媒體、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空間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如果你說你在網上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五點主張。
12月16日,烏鎮,這個位于浙江一隅的小小水鄉,隨著第二屆中國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召開,再次成為全球矚目之所在。
韓國《電子新聞》認為,習近平提出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和網絡空間國際反恐公約的制定,將有助于各國聯手打擊網絡犯罪,共同維護網絡空間和平安全。
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是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在互聯網建設和使用上的實際步驟和具體內容。網絡文明人人期待,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也沒有局外人。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網信辦主任魯煒24日表示,要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網絡看似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事實上網絡的精彩早已經植根于廣大中國人民生活中,尤其是年輕一代人,更是在生活中離不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