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與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學員座談時指出,新聞發布是現場直播、即席發言,很難保證發言人的每一句話都完美無缺,有時說錯一兩句話在所難免。我們經常講改革要有容錯機制,新聞發布工作也需要容錯機制。要給新聞發言人創造寬松的環境,使他們敢于說話、愿意說話。只要大原則不錯,多說幾句、少說幾句沒關系,就是說錯幾句天也塌不下來,及時糾正就可以了。各級領導干部要有這樣的肚量,媒體要給予更多的理解寬容。
“容錯”,是寬以待人的體現,顯現的開放的包容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參加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要保護作風正派、銳意進取的干部”。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來自中央的容錯機制和保護機制,態度鮮明地鼓勵和保護改革創新的干部,幫助他們克服前行障礙、解除后顧之憂,從而推動全社會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風尚。現在,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同志提出新聞發布工作也需要容錯機制,是對新聞發言人最好的關愛,是新聞發言人從容應答的保證。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媒體人也是人,尤其是現場發布,很難保證發言人的每一句話都完美無缺,既然如此,犯錯是每個人都可能出現的現實,對新聞發言人也不能夠苛求。而應該通過一種寬容的心態,無論是媒體記者,還是上級領導,都不能夠太較真,而是允許新聞發言人都應該有犯錯的補救措施,這是寬容的表達,也能夠從側面鼓勵新聞發言人敢于和善于講話。
容錯機制,才能讓給新聞發言人更從容。中國紀檢監察報前不久發表文章說,不怕有人說錯話,就怕有話都不說,有話不說,就是擔心犯錯,只能是戰戰兢兢、畏首畏尾,“張不開嘴”,常常是“無可奉告”、“照本宣科型”、“報喜不報憂型”等僵化的語言和程序,只有充分地信任發言人,給他們容錯的關懷,使他們從容應答,才能有“你懂得!”的全場會心的大笑,才能有叫錯記者名字時不好意思的撓頭,臺下卻好評連連。
讓新聞發言人不再“帶著鐐銬跳舞”,才能看到更精彩的新聞發布會和新聞發言人的表現,也只有建立容錯機制,新聞發言人才會更有擔當,才會更敢于說話、敢于說真話、愿意說話、愿意說實話,而不是一味地說正確的廢話,空話、套話、官話。
建立容錯機制,解除新聞發言人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才能聽到他們接地氣的鮮活語言,講好每一個中國故事。(樂兵)
各地探索建立容錯機制,讓敢于干事創業者卸下沉重的“心理負擔”,從而“輕裝上陣”。
“容錯”實則是防止干部畏首畏尾,鼓勵干部大膽作為;“問責”則是致力糾正黨內錯誤,肅清黨內環境。
隨著黨風廉政建設持續加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無為思想在一些干部中滋生蔓延。
邁入“十三五”,全面深化改革大船穩穩駛入深水區,同時,也將進入攻堅期,任務重、難度大是其突出特點,風險加大更是亟待突破的難點。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既要想干愿干積極干,又要能干會干善于干,其中積極性又是首要的”“要保護作……
2014年10月14日,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透露了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路線圖”,主要分三個步驟: 第一步,2014年前完成巨災保險的專題研究,明確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