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企業調研,有人反映,每年政府都會派人來調研走訪,態度很誠懇,能認真傾聽意見和呼聲。但回去后,很多杳無音信,需要排憂解難的問題依然如故。(人民網3月28日)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是上級與下級溝通的有效途徑,通過調查研究,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體驗民情、聽到民聲、解決民困,也是政府施政決策之重要參考。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主要領導干部把調研當作走秀場,下到基層走走看看,開個會聽個報告,說上幾點意見,帶上反映問題,在回去研究研究的余音中絕塵而去;還有一種調研走訪是抽調一部分人,組成工作組,深入企業、廠礦調查了解情況,聽取基層反應的問題,回去后把調研報告一交,從此泥牛入海,杳無音訊,這種“調而不研”“有調研無結果”的調研實質上是一種形式主義,嚴重影響政府的公信度和施政決策判斷。
更有借“調研”之名,行“吃喝玩樂”之實,“調查研究”變成擺樣子、走過場,調研成為“觀光旅游”,把權力視為私有,意識不到自己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覺得權力越大,就越是高人一等,把物質享受當成人生的最高追求,用國家和人民的錢為自己的物欲埋單,毫不吝惜,盡情揮霍。
習近平同志近日在湖北調研時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調查研究、實事求是,本是開展一切工作的思想指導方針,一些領導干部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讓人仰視的大人物,坐在辦公室深居簡出,閉門造車,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施政決策不顧民生、民情,仿佛決策權是與生俱來的,拍腦袋決策、政績工程比比皆是,與群眾需求、客觀實際毫不相干,失敗了重新來,反正無人追究。
長期以來,有些黨的領導干部工作脫離群眾、脫離實際,與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特別是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懶于處理,群眾正當合法利益不被重視,久拖不決,以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擠占改善民生的資源,工作上要么不作為、要么亂作為,抱著“有權不使,過期作廢”的態度大肆收受賄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占上風,完全將“權力是人民給的”的提醒置之腦后。
今天,站在攻堅克難的風口浪尖上,讓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發揮作用,使調查研究真正成為搞論證、做決策、體民情、察民意的得力手段,真正成為轉變機關工作作風的切入點。(李懷華)
讓不敢為者能下,讓敢為者有位,為“為官有為”提供最大的制度保障,是為官避事最有效的利劍。
調研,是上級部門為了更真實地了解下級部門的現有情況、存在的問題,在搜集大量信息后,分析、解決存在的問題。
兩年前到基層調研,一位村民毫不客氣地說:現在干部講的,有一半我們聽不懂;聽懂的,一半他們不會做;會做的,一半沒效果。只有讓干部離開群眾就不那么舒坦、自在,甚至沒法“生存”,“離不開群眾”的要求才會內化為心靈的自覺。
長期以來有一個偏向,就是多去示范點富裕戶,多看漂亮光鮮的一面,多聽悅耳動聽的言詞。最近一段時間,中央領導同志的基層調研,給人以清風撲面之感,折射出調研的基本價值取向之變。
領導干部履新要深入基層一線走訪,展現出干實事創事業的信心和魄力。
為進一步夯實公司基層工作基礎,把握基層工作動態,有效解決各種問題,提高整體工作成效,6月8日,方城公司專題下發了《關于領導班子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工作的通知》。
12月15日下午,商丘睢陽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慎祝輕車簡從來到睢陽區新城辦事處三里莊社區,了解群眾訴求,傾聽群眾呼聲,宣傳解釋有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受到社區群眾好評。
下基層調研,是地方領導的一項工作內容。領導下基層調研,一般要事先通知相關單位,基層政府則主動為領導確定調研對象,安排好調研路線。
為深入了解基層面臨的實際困難,更好地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確保“下基層、聽民聲、解難題、辦實事”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5月30日下午,周口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孔令奎帶領工作人員輕車簡從深入周口中院基層聯系點——鄲城縣胡集鄉小任莊行政村調研指導工作,深入征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姜大明省長只看到記者有利的一面,“冒充記者”四個字說得輕松,卻不知假冒記者屬于有關部門的重點打擊對象。姜大明省長輕松倡言官員假冒記者真正反映的問題,是我國社會體制中的等級色彩還相當濃厚。
官話套話見識多了,群眾語言就少了。領導干部“宅”在機關,缺少了與群眾交流的機會,缺少了在監督下發聲,自然缺少身臨其境的感覺。
調查研究是做好當前教育發展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的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