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 《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3月22日,中央組織部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中央組織部將跟蹤了解各地各有關部門貫徹落實《意見》進展情況,并適時進行專項檢查。(新華社北京3月22日)
一個國家的發展,靠的是人才;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也在于人才。人才是財富和價值的直接創造者,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既是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支撐。但由于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各地普遍存在人才培訓資源不足、高端人才資源失衡、人才評價機制落后等方面的問題。
作為我國第一個針對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綜合性文件,《意見》堅持問題導向,重點針對當前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存在的突出弊端提出改革舉措,符合實際、務實管用,無疑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各地要想真正把《意見》落到實處,就必須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增強人才改革的針對性、精準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促進各項事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出海尋龍”,優惠政策“引”人才?!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币凑铡安磺笏校笏茫徊磺笏?,但求有為”的思路,進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項目相結合的柔性引進機制,暢通高端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出海尋龍、招才引智。一方面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圍繞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領域和優勢資源,將招才引智的“管道”伸出去,有選擇、有重點、有計劃、有目標地尋求和引進緊缺人才;另一方面要用落實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環境、提供最佳服務作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為引進人才大開綠燈,努力構筑一批層次高、專業強、環境好、政策優、服務佳的人才“小高地”,讓“活水”長流、“渠水”常新。
“逐月追日”,多種形式“育”人才。當今世界人才競爭已從“爭奪人才”轉向到“培養人才”上來,一個地方與其在招攬人才上窮盡措施,不如自身發展做大做強。因而培養當地的、自己的人才是最簡潔、最經濟、最可行的人才開發途徑,關鍵是要善于托起太陽、善于培養領軍人物。要善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根據人才隊伍現狀和實際需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教育資源大力開展人才教育培訓工作,鼓勵和支持已經具有大學文化的中青年優秀人才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要主動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效對接、借力育才,加強“產學研”聯合體建設,每年有針對性地選送一些綜合素質好、有培養前途的中青年拔尖人才赴先進地區進行或高等院校研修充電;要經常邀請國內外科技界、教育界、經濟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和國內知名企業家、領導干部前來講學,逐步形成受訓對象廣、主講人員精、培訓成本低、教育效果好的人才培養新路子。同時,還要注重在實踐鍛煉中培養人才,讓優秀人才在實踐中提高本領,增長才干,以此帶動一個團隊、一個產業的發展。
“玉尺量才”,合理配置“用”人才。用人有道,則人才濟濟、人盡其才;用人無謀,則盡無可用之人,或是無人可用。把人才放到適合他的崗位上,他就是一條龍;把人才放到不適合他的崗位上,他就是一條蟲。在對人才的使用問題上,要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通過建立“賽馬”競爭機制,把真正的人才選拔出來,并放到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能的地方,以激發其創業熱情,避免大才小用和小才大用。要善于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在主要領域、重要崗位的創新和帶頭作用,敢于把關鍵人才用到關鍵崗位,把頂尖人才用到最需要的崗位,特別是要敢于給年輕精英騰位子、壓重擔,為其提供更加寬廣的舞臺。要破除不利于人才發展、束縛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障礙,制定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讓各類人才增強干事創業的后勁、釋放朝氣蓬勃的活力。
“解衣推食”,創新載體“留”人才?!吧讲粎捀撸2粎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薪酬福利是留住人的“金手銬”,情感關懷是留住人的“心靈雞湯”。各地應進一步完善人才獎勵政策,制定向人才傾斜的優惠政策,提高人才物質生活待遇,把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同時,還要通過進一步優化社會輿論環境、政務環境和城市居住生活環境,大力宣傳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強化輿論引導,積極宣傳各類優秀人才的先進事跡和突出業績,努力在全區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使人才能夠進得來,留得住。(李吉明)
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
中國出國留學人員和留學回國人員的數量還在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
鄧州市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通過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借腦引智等措施,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助力鄧州經濟騰飛。
近日,汝州市教體局把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實施優質教育資源倍增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創新教育人才的引進與招錄模式,結合各類學校實際,不斷拓寬人才引進渠道,也為破解“大班額”提供了師資支持。
我國歷來重視人才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人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