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落戶條件,建立健全“人地錢”掛鉤政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我國目前約有2.7億農民工,約5000萬農村留守老人和婦女,6000余萬留守兒童。家庭團圓是農民工發自心底的訴求,其實現途徑就是加快市民化步伐。
中央提出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求到2020年把一億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變成市民,“人地錢”掛鉤政策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具體舉措,把用地指標、財政撥款指標和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果掛鉤,以新的考核機制樹立指揮棒,激勵和引導地方政府走正確的城鎮化道路。
農民工在外打拼受歧視,傷自尊,都是戶口惹的禍。由于戶口門檻限制,使農民工感到自己只不過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苦力,市民能夠享受的福利保障與他們無緣,公民應該得到的法律權益很少向他們招手。實現企業用工規范化,勞動合同標準化,以及辭退有補償,節假日、雙休日以及八小時以外干活發加班費,是他們對法律公平的理解和奢望。“同城不同天”的直接原因是有人無“戶”。
外來人員最糾結的是子女的照看和教育。留守兒童的安全,已經上升為社會問題。兒童因缺乏照管,受到傷害的事件屢屢發生。留守兒童“爸媽在哪兒”的錐心之問,呼喚要加快拓寬留守子女跟父母到務工城市生活的路徑,讓他們享有入學、醫療等基本權利。這些問題不解決,常年在外的農民工心里就不會踏實,親情扣就難以解開,所謂“融合”也只能是“愿景態”。
廣東在推進外來人口“市民化”方面已走在前列。除廣州、深圳兩個特大城市有所控制外,其他各地直系親屬間相互投靠辦理戶口已基本放開。有合法穩定職業滿五年并有合法固定住所,參加社會保險達到三年的外來務工人員,可以遷入當地常住戶口。戶口壁壘的打破,對解除外來人員后顧之憂、身心融入當地具有決定性意義。如果把“人地錢”掛鉤細化做實,更有助于加快外來人口融合的步伐。(張全林)
在推進城鎮化精神層面建設時,普及現代城市文明不僅表現在培育富有現代品格的城市精神,營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發展環境,還表現為充分尊重鄉村文明。
隨著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提升,農民進城的意愿已從最高時期的80%降低到目前的30%到50%。
昨日上午,市委副書記、市長徐衣顯主持召開市政府第四十二次常務會議,研究市委城市工作會議籌備、大氣污染防治等工作。市領導楊青玖、喬學達、宮松奇、魏超杰出席會議,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應邀列席會議。
據報道,盡管中央三令五申,推進新型城鎮化不能靠行政命令、搞運動式,但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一些地方存在人為推高城鎮化率數字亂象。
據報道,盡管中央三令五申,推進新型城鎮化不能靠行政命令、搞運動式,但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一些地方存在人為推高城鎮化率數字亂象。
未來三年,我市都市區發展戰略格局形成,城鄉基礎設施質量過硬,空氣質量逐步好轉,生活環境更加美好。
加強農村公路建設、解決“垃圾圍村”現象、發展特色小鎮……建設美麗鄉村,鄭州給未來畫了一幅美麗的藍圖。
2016年~2018年,鄭州各縣城、組團有安置房項目共計118個,打造市政道路158個,投資66.93億元。
2016年~2018年,鄭州各縣城、組團有安置房項目共計118個,打造市政道路158個,投資66.93億元。
參與城鎮化的是人,而不是戶口,人口往城市集中的趨勢不會因此改變。農村戶口“含金量”在提高,鄉村越來越有吸引力,應該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隨著各地新城規劃的興起,全國進入了一輪新城規劃熱,一些地方在新城規劃中紛紛擴張規模,擴大人口容量。
只有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才能打破社會階層間的封閉,才能讓社會發展的潛力充分涌流。
只要在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城鎮化之間找準了平衡點,就能夠順利地進行鳥槍換炮和戰略騰挪,實現“三化”的同步發展,而在這同步發展之中,改變最大、受益最大的還是農民。
省領導鄧凱、李克、尹晉華、吳天君、趙素萍、夏杰、李文慧、陶明倫、劉春良、蔣篤運、徐濟超、王鐵、張廣智、李亞、王艷玲、張維寧、史濟春、靳綏東出席會議。
根據目標,我省每年實現100萬人以上的農業轉移人口,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接近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