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公布了2015年中央巡視組巡視中央企業、金融機構以及部分中央部委、事業單位存在的一些問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領導干部身為黨委或黨組書記,卻習慣于被稱作“部長”、“董事長”,別人叫他一聲“書記”還打愣,這就是長期把自己當成了“官”,以至于連黨內職務都忘了。這樣的書記,又怎么能擔當起黨賦予的責任?
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會擔任多重角色,領導干部也不例外,但有一些領導干部卻產生了“身份麻痹”。有的以“業務型干部”自居;還有的平時聽慣了“部長”、“董事長”的稱呼,久而久之,竟忘記了自己的黨員身份、黨內職務。忘記身份看似是件小事,其實不然,那些徇私枉法,瘋狂斂財而淪為階下囚的貪官污吏,在被審期間的反思都驚人的相似,就是忘記了自己黨員的身份。
習近平總書記常說:“全黨同志要強化黨的意識,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做到忠誠于組織,任何時候都與黨同心同德。”中央企業、金融機構以及部分中央部委、事業單位的業務雖然千差萬別,但所有業務都是黨領導下的具體工作,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化。所以,黨員干部必須要始終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第一職責”,真正把抓好黨建作為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共產黨員是先進的象征,也是犧牲奉獻的代名詞。在地震、洪水、臺風、火災、疫情、泥石流等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災難面前,“我是共產黨員,我不上誰上?”“共產黨員跟我來!”……這些擲地有聲的吶喊讓“共產黨員”四個字深深地印在了老百姓的心上。“共產黨員”歷經血火考驗,來之不易,那些“我是部長”、“我是董事長”的叫囂與“共產黨員”相比,只能是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因此,黨員干部應該倍加珍惜自己的黨員身份,以我是黨員而自豪。
牢記“第一身份”,才能履好“第一職責”。作為一名黨員,無論擔任什么領導職務,都要自覺地把黨員身份放到官員身份前面,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規范自己,才能真正無愧于“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這一光榮稱號。(謹言)
吳樹蘭,河南省扶貧辦副巡視員。從52歲起便開始了她的扶貧之路,先后在新蔡縣孫召鎮的大吳莊村和確山縣竹溝鎮西王樓村任黨支部書記,帶領百姓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為打贏河南脫貧攻堅戰,自去年開始,省交通廳派出五位駐村的“第一書記”在脫貧道路上各顯神通。
“第一書記”駐村要始終履行好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職責,充分發揮黨建指導員的作用,當好參謀和掌舵人的角色。
元宵佳節,扶溝縣包屯鎮朱村崗村委大院鑼鼓陣陣、笑聲連連,在省政協駐該村“第一書記”劉延志的組織下,村民們歡聚一堂,大家一起看舞蹈、猜燈謎、吃元宵,度過一個歡樂、祥和、喜慶的元宵節。
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之后,扶貧攻堅成為最近人們持續熱議的一個話題。
農村的工作生活確實比較枯燥,每日直面群眾,繁雜瑣碎的小事頗多。如果第一書記只是把下派當成是提拔的“快車道”,腦海里充斥“鍍金”思想,動機不純就沒辦法完成應該完成的工作。
農村天地需要人才,“第一書記”要懷著為農民謀利的情、揣著為農村服務的心、帶著發展農業的勁,認真思索,找準位置,進入角色。
“第一書記”紛紛選擇駐村為群眾辦實事,但是“第一書記”要真正落實好,需做到勤開口、勤洗耳、勤碰頭、勤動手。
在駐村扶貧工作中,“第一書記”任務重,責任大,“第一”就必須起到示范帶頭作用,能接好“地氣”,要沉身子,深入基層,親近群眾,當好群眾的貼心人。
第一書記相信我們并不陌生,昔日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日前,《四川日報》在四川在線、川報觀察同時推出的系列報道《“第一書記”的煩心事》,引發不少人的關注。來自各地的“第一書記”向社會大眾講述著,他們在駐村幫扶過程中的“煩憂”。
“與往年相比,今年選派第一書記的突出特點是強調落實好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部署要求。第一書記要真正把村情民意吃透,把扶貧對象搞準,做到心中有數、一目了然。”河南省委副書記鄧凱強調。
“與往年相比,今年選派第一書記的突出特點是強調落實好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部署要求。第一書記要真正把村情民意吃透,把扶貧對象搞準,做到心中有數、一目了然。”河南省委副書記鄧凱強調。
第一書記要真正把村情民意吃透,把扶貧對象搞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基層基礎工作。2010年7月以來,省委作出了選派機關黨員干部到“軟、窮、亂”村任第一書記的重大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