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10多個工作部門,經歷80多個環節,歷時300多個工作日……”以往在北京辦理建設投資項目審批,從項目立項到核發施工許可證,不僅需要各部門“分頭跑”,各部門互為前置還有可能“反復去”。如今的變化堪稱翻天覆地,“紛繁復雜的審批環節減少到50多個,各事項辦理集中在一個大廳,審批時限平均壓縮到109個工作日……”(新華社)
從“跑斷腿”到“一站式”,惠民便民終于不再是“紙上談兵”,簡政放權歷經一年,可謂是成效顯著。無論是亟待改革的政府部門、急需轉變作風的公職人員、渴望周到服務的普通百姓,都成為了簡政放權的受益者,一步一個腳印書寫出一幕幕感人的畫面。
依稀記得在簡政放權初具輪廓之時,各方面的阻力甚大。特別是公職人員內心不和諧的聲音,他們不便都不愿意忍痛割掉權力的“肥肉”。當然,絕大多數的基層單位也根本無法承受簡政放權之重,過度的“簡”和“放”,讓他們頗有壓力。不斷的摸索實踐,簡政放權也逐步走上正軌,成效蒸蒸日上,但在注重成效的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其間的“療效”。
一劑主治認識的“特效藥”。在改革中進行調整的項目都是政府、企業、專家、公眾等各方已經形成共識,認為的確需要取消或下放的項目,而保留的項目中很多還沒有達成共識。“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無論是公職人員還是普通百姓都應放下個人利益,以網上意見征求,亦或是基層院壩會,互相交流,取相同之處,盡可能的達成共識。
一劑主治“放”“管”的“中藥”。對于“放”“管”之間的關系,不能只談“放”,而要“放而不亂”。對于取消下放的審批事項應當做到,取消了,得管得住;下放了,要接得穩。當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力度較大,短時間內下放了大量行政審批事項,但有些地方的制度建設和履職能力還跟不上。
三劑主治干部的“心藥”。心病還需心藥醫,對廣大干部而言,減掉部分權力并不是“壞事”,而是變相的為促進干群關系和諧做鋪墊。“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干部權力來自于人民,自當使用好權力為人民服好務。真心真意的為百姓服好務,獲得一致點贊,其實才是從政為官最大的快了,也能收獲滿滿的“幸福感”。
人最在乎不是旅途,而是沿途的風景。簡政放權一年,成效固然重要,更為重要的卻是療效。(劉仕魚)
一個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建設,行政審批涉及50多個部門和機構,80多個環節。簡政放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從今年10月1日起,河南正式啟動“五證合一”制度改革,更加方便辦理注冊登記的企業。
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簡政放權不是寫詩,也不是畫畫,不需要“朦朧美”,不需要花拳繡腿、虛幻一招,而是一次真正的革命。
政府在自我削權、自我瘦身的戰役中,“簡政放權”是一種為社會和民眾松綁的重要舉措,能有效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簡政放權是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環。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5月9日的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說,“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革煩苛之弊,施公平之策、開便利之門。國務院簡政放權送出這些改革紅利,國務院客戶端為您一一梳理!
簡政放權是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我國簡政放權改革的步伐鏗鏘有力,老百姓對簡政放權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證明不開了”“費用少交了”“‘衙門’好跑了”。
簡政放權關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關于全國十三億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關乎政府職能轉型服務方式轉變,同時又是系統性、復雜性的體制機制改革。
杜絕“奇葩證明”,關鍵在提高意識,重點在權力“瘦身”,根本在依法辦事。只有相關部門真正按照國家要求,動真格的“刪繁就簡”。
施政之道,在于簡化,只有減少辦事繁雜的“厚度”,才能增加群眾滿意的“深度”。一直以來,群眾去政府部門辦事,最怕遇到工作人員“打太極”。
近年來,我國簡政放權改革的步伐鏗鏘有力,老百姓對簡政放權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證明不開了”“費用少交了”“‘衙門’好跑了”。
多年來,提起到政府有關部門辦事,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2014年7月16日,時任省長謝伏瞻在河南日報頭版發表署名文章《持續推動簡政放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激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
讓簡政放權接受公眾的檢閱和監督,在法治框架內進行,讓公眾和市場主體真正感受到政府的權力小了,才能讓簡政放權成為一項為民福祉的改革。
新一屆中央政府履職伊始,就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
新一屆中央政府履職伊始,就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