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年前,海珠區66歲的湯奶奶將自己辛苦攢下的5000元存進銀行。上月她拿著存折到銀行取錢時,卻被告知查不到存款信息,無法取款。16日,記者陪同湯奶奶再次來到該銀行,工作人員稱還是查不到存款信息。銀行大堂經理李先生解釋稱,由于存款時間太長,銀行內部系統又多次升級,目前確實查不到該筆存款信息。前日記者采訪完后,銀行當晚聯系她。昨日上午,她到銀行成功拿到本金和利息,共計6900元錢。(11月18日 《信息時報》)
銀行儲蓄是民眾傳統的理財方式,利息高低倒在其次,最能吸引人的把錢存到銀行放心,安全有保障。可是,湯奶奶卻因存款遭遇了挫折——她15年前的一張存折在銀行系統驗證時被亮了紅燈。這意味著,她想取出本金和利息,將費一番周折。
果然,在焦慮中等了一個月,湯奶奶還是沒有取出本金。不過,這一次是媒體記者陪同她到銀行問個究竟。銀行解釋:存款時間太長,銀行內部系統又多次升級,目前確實查不到該筆存款信息。顯然,“時間久了”這個理由太過牽強。因為存款時間不能成為借口,即便是最長的五年定期,到期后也可以自動轉為活期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銀行存款時間沒有上限。
至于“銀行系統升級”造成數據丟失,這個理由倒是值得玩味:銀行系統升級,目的就是既是為了操作管理的方便,也為了儲戶的賬號更安全。但是,銀行在系統升級過程中會出現數據丟失,這真是讓人心驚的漏洞。盡管湯奶奶在記者的幫助下討回了存款,但任然心有余悸,萬一碰不到好心的記者的呢?再者,如果碰到儲戶的存折存在丟失,或者存款人亡故,受益人還怎么查到存款?
苦等一個月沒有結果,記者介入銀行就迅速善意地回應,湯奶奶的遭遇雖然以喜劇收場,但還是留給大家揮之不去的遺憾和憂慮:她這筆“捉迷藏”的存款能取出6900元,是銀行屈服于媒體監督的力量?還是確實在電腦系統里找到了原始數據呢?顯然,我們不希望銀行是懼于媒體監督而作出的妥協,若真的這樣,則說明銀行系統存在漏洞,儲戶的安全如何保障?但愿銀行能認真反思,深究內因,強化服務,別讓安全保障隨著系統升級而降低。(黃齊超)
時長:21分43秒
王先生說,他們夫妻二人靠經營一家服裝店為生,這張銀行卡里存的是他們多年的積蓄,可謂一下子傾家蕩產了。
銀行窗口不辦理整存,要存3000元這樣的“整錢”,請到ATM機上完成!長春市民郭先生的這個遭遇不是個例,很多地方的銀行都有如此規定。
央行頒布了6次降息令,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從3%腰斬至1.5%,銀行存款加速流失。
6月27日,央行宣布年內第三次降息。截至6月30日,人民財經通過查閱各商業銀行官網發現,多家銀行已相繼調整利率。整體而言,城商行及全國股份制銀行要高于國有大行。
進入四月份,銀行業陸續發布今年一季報。在延續去年年末凈利增速回落的同時,更讓銀行揪心的存款增速也出現了大面積回落。那么,問題來了:錢都去哪兒了?
沒有短信提醒,沒有電話告知,自己銀行賬戶里的存款卻不翼而飛。據警方及銀監部門通報,存款“失蹤”案件近期在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地屢屢發生。單筆“失蹤”的企業存款最高達3.5億元,尚未追回的個人存款近5000萬元。這讓許多市民開始焦慮:這是咋著了,我存在銀行的錢還安全嗎?以后,我們應該把錢放在哪?
近期,類似的存款“失蹤”案件在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地屢屢發生:2014年10月,上市酒企瀘州老窖在中國農業銀行長沙迎新支行的1.5億元存款失蹤;今年1月10日,瀘州老窖又發布公告稱,在工商銀行河南南陽中州支行等處的3.5億元存款出現“異常”。
對于銀行來說,應當承擔的義務包括為服務整體安全性提供保障,謹慎核查證件、憑證、信息、密碼、簽名。在司法實務中,對無密碼克隆卡遭盜刷的,有的法院認為根本原因在于銀行發行的磁條卡技術含量不高、終端系統不能有效識別偽卡交易所致,并判令銀行承擔賠償責任。
據說每當有存款“失蹤”,確定是儲戶、銀行還是銀行員工個人的責任十分困難。而非像實際操作那樣,首先要求丟錢儲戶自己取證,以證明銀行存在過錯,否則對存款“失蹤”不負責任。
自從央行宣布降息之后,上午不斷有客戶來到銀行網點或打電話咨詢最新的存款、貸款利率。
中國人民銀行24日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
其四,保險公司辦理銀行存款業務,應當選擇取得保險資金托管資質的商業銀行或者其他專業金融機構實施第三方托管。對銀行存款的嚴格監管,在業內看來,也堵死了近一年來銀行業內興起的“委托定向投資”同業業務模式的保險資金來源。
成都市民黃先生搬了4大箱零鈔到銀行存款。
一段時間以來,有些銀行發生的“存款失蹤”事件,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2014年以來,類似的存款“失蹤”案件在河南、安徽、湖南等地也屢屢發生,這些案件不僅損害儲戶的利益,更令整個銀行業聲譽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