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基層改革允許“摸著石頭過河”,那么現在的改革更多帶著“導航勘探”的特點。改革者要保持“闖”的勁兒,但也要盡量避免妄動。(人民網)
改革成為了一個熱詞,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央行動了起來,力度大、進展快、成效明顯。那么在地方基層有如要如何來響應中央的的改革呢?在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我們的基層應該學會并逐漸習慣“有規矩地闖”。像那些需要試需要由中央統一部署的,就不要妄動盲動。而那些已有明確部署的,抓緊動起來,發揮主觀能動性。
“有規矩地闖”,體現的是基層領導干部對改革的端正態度,體現的是一個黨員的優秀的政治品格、黨性修養、價值追求和職業素質,是黨員領導干部修身之本、為政之道、成事之要。如今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努力建設一直,有干勁、敢闖、有作為的干部隊伍意義重大。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直面難題頑疾,在黨和中央的指導下,不躲不繞不拖,把重任扛起來;當改革涉及突破利益藩籬時,更應當把個人榮辱得失放一邊,堅決打好作改革這場硬仗持久戰。
“有規矩地闖”其中涵蓋了基層改革要求的各個方面,是衡量地方改革是否合理的重要標準。我們基層的領導干部在改革中“有規矩地闖”,就是要明白那些該做、能做,那些不該做、不能做,認真的把握好度,有過為,敢擔當。“有規矩”強調的是“忠誠、干凈”不能違背中央的總規劃亂動,妄動。“有闖勁”,就要以公心迎難而上,敢于擔當,有所作為。按照國家改革的總要求,結合地方的實際發揮。
有規矩,不妄動,是辯證統一的整體。不能為了其中一方,而偏廢另一方。倘若只將規矩,不敢有所創新,改革多年依然是濤聲依舊,這樣的改革的最終目標只會是海市蜃樓。然而,有干勁、敢闖,但是不講規矩,這樣只能是亂闖、瞎闖,這樣的作為既不會給群眾帶來好處,更有甚者還會浪費巨大的自愿。因此我們要把“有規矩”與“闖”辯證統一的聯系起來。在黨和國家改革的大方針下,積極地動起來。(蔡小菜)
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是公安部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決策部署推出的一項實實在在的便民、利民、惠民舉措。
中國有句俗話,“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背后不說人”,這種庸俗哲學與風氣是中國共產黨歷來反對和摒棄的。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整治,用反面典型警示人,把歪風邪氣壓下去。
最近一周,多個部委召開年終工作會議,部署明年經濟工作重點。上證報記者梳理發現,已有12個部委明確明年將發力供給側改革,但各部委發力的方向各不相同。比如,發改委、住建部將重點放在房地產去庫存;財政部著力通過減稅降費降低企業成本;工信部將明年重點瞄向“去產能”,方式主要是兼并重組;農業部則主抓農村改革和科技創新以實現降成本、補短板的目標.
近期決策層在多個場合提及房地產高庫存問題,表明去庫存已成為當前經濟工作重要一環。當期與長期措施結合、供給端與需求端并重、市場工具與政策手段協調,堅定不移去庫存,關系到房地產業持續發展的根本。
接待室、休息室和洗漱間一應俱全,這竟是一名局長的辦公室“配置”。而超標如此嚴重的辦公室,居然“生存”了下來。為了逃避檢查,湖北這位局長竟采取設置 “暗門”的方式“曲徑通幽”。
作為新時期國企改革的總體框架性文件,《指導意見》提出堅持問題導向,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切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此次國企改革方案有哪些特點和亮點?如何使國企真正成為獨立市場主體?如何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資監管?《經濟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國資委有關負責人和國資領域的有關專家。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全會剛剛閉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就緊隨其后,強調“依靠改革為科學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中國農村改革開創者之一的杜潤生先生日前辭世后,對于他生前在中國農村改革中傾力所為的開創性事業,輿論廣泛褒贊。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的高度決定改革推進的力度。爭當改革促進派,必須堅持用習近平同志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武裝頭腦。
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無人問津是長久以來造成群眾“看病難”的重要原因。
樓繼偉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狀況仍在預期之內。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增速預計將保持在7%左右,并且這一狀態可能持續4到5年的時間。
發改委和能源局不按規定把有關審批事項納入清理范圍、海關總署自行設立準入類職業資格、廣西無依據設立收費項目從而增加企業負擔……
今年將研究出臺我省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2020年基本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制定學分制管理辦法,推行學分制收費,逐步形成高校學生按學期注冊、按學分收費、按學分畢業的學分制管理模式;建立高校年度教學質量報告和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布制度,接受社會評價和監督。
今年將研究出臺我省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2020年基本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制定學分制管理辦法,推行學分制收費,逐步形成高校學生按學期注冊、按學分收費、按學分畢業的學分制管理模式;建立高校年度教學質量報告和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布制度,接受社會評價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