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國家網信辦發布了《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俗稱“昵稱十條”。互聯網管理法律體系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一段時間以來,由于互聯網信息傳播的自由、匿名特征被個別人濫用,大量非法信息廣泛傳播,給社會造成不安情緒和不穩定因素。一些網絡大V散布不實謠言,擾亂人心。一些微信賬號隨意編造虛假內容,迷惑公眾。一些新媒體平臺傳播淫穢、色情、爆恐等內容,危害社會。更有甚者線上線下聯合制造公共事件等。網絡空間被別有用心之人綁架,成為少數自認為躲在暗處的不法之徒的自由國度,對大多數合法網民的隱私、自由、安全等權益造成巨大傷害。
規范賬戶名稱的使用,是加強互聯網管理的又一重要舉措。是依法治網的具體落實。目前,我國依法治網的法律體系里,既有《刑法》、《著作權法》等部門法作為基本法律制度,也有《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指導具體司法實踐。《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的發布,進一步完善了依法治網法律體系,為依法治網提供了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依據。
規范賬戶名稱的使用,加強互聯網管理,網民自治也很關鍵。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廣泛性、無序性,和互聯網內容的無限龐大、快速增長,給管理帶來了巨大難度,全民參與的必要性凸顯出來。因此,劃定明確的界限,教育廣大網民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既是為廣大網民制定了行為指南,也為發動和鼓勵廣大網民依法自治,主動與網絡違法犯罪活動作斗爭提供了法律工具。
相信隨著法律體系建設的日益完善,網民自治的積極性日益提高,一定可以還互聯網一片晴朗的空間。(墨謙)
據相關人士介紹,其實此次規定是針對前臺賬號名稱的亂象進行治理,關于后臺的真實身份信息管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相關決定已有明確規定。政府的政策依然是‘后臺實名,前臺自愿’。隨著技術的發展,事實上已經完全具備了網絡個人真實信息管理的條件。中國傳媒大學法學部政法學院副院長王四新說,“昵稱十條”的出臺,并不意味著全網實名制,只是在后臺實名的基礎上加強前臺的管理。
我從開始接觸互聯網,就給自己起一個有些文藝范的名字“寒江雪”,這么多年都沒改變過,即使偶有馬甲,也總是說得過去。因為,在我內心中,已把網名當成了自己在虛擬世界的另外一個名字,將其作為一種品牌來做,這么多年,堅守本心,慎重發言,絕不信口開河,偏聽偏信。我既要對得起自己,也要對得起自己來之不易的網名。我想,凡是珍視互聯網這個平臺,珍視自己每次發言的朋友莫不如此。我們所見的很多網絡大號,大都是實名或者拿得出手的網名,什么時候見過起網名跟起小名一樣,叫做什么“狗剩”“狗蛋”之類的?難道我們在某公開場合喊:請網友“狗蛋”發言?這恐怕會讓人啼笑皆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