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人民的矚目與全世界的關注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終于閉幕,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該《決定》被視為中國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也是一份從全局勾勒中國未來改革總的“路線圖”。
此前,圍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個中內容有著諸多分析和揣測,這些分析和揣測得到了《決定》的一一印證。包括啟動“單獨生二胎”政策、廢止勞動教養制度、放松對金融市場的管制、讓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更公平競爭等數十項重大決策引得外界格外關注。
作為改革開放35年的經驗總結及未來中國改革的總體部署,《決定》以六個“緊緊圍繞”道出了改革的基本遵循,以四個“堅持”闡明了改革的基本經驗,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分述了改革的總體目標,以“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等15個方面布局了改革的具體舉措,并以60項具體任務將“中國改革往哪里去”的答案細化之。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決定》的很多方面,力度都是相當空前:首先,對發展新階段社會各方面對改革的訴求,它做出了“全面深化”的回應。包括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等,這些民意反映強烈的問題,都做出了具體的回應。
其次,《決定》并沒有回避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反而做出了“向我開炮”的“深化”安排。無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并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改革的重點是約束公權力,還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都抓住了問題和矛盾的要害,做出重點攻堅的安排。
總體而言,《決定》重要性一如《人民日報》社論所言,描繪出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匯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攻堅時刻,《決定》所發出的無疑是“敢啃硬骨頭”的改革最強音。相比于35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也無疑是“開啟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重要節點。以這次會議為里程碑,標志著中國已站在新的起點上。
被各界寄予厚望的《決定》,必然影響中國的發展進程。新一輪改革大幕已然拉開,該怎么落實《決定》的具體精神,國家相關部門需要盡快拿出具體的實施方案,而沖破各種利益的阻力,推動改革迅速步入正軌,也顯得尤為緊迫和關鍵。(李長需)
最強音
“提出改革舉措當然要慎重,要反復研究、反復論證,但也不能因此就謹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試。搞改革,現有的工作格局和體制運行不可能一點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穩、沒有任何風險。只要經過了充分論證和評估,只要是符合實際、必須做的,該干的還是要大膽干。”
背景:習近平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向全會作說明談到改革時說。
“制度喪失權威性和嚴肅性,黨就會淪為各取所需的私人俱樂部。”
背景:《解放軍報》發表陸軍第二十六集團軍軍長譚民在集團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
“今后不要管企業了,管資源配置。”
背景:16日,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其新書《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發布會上如此定位國有資本體制改革中的國資委。他還強調了國有資本體制改革和土地確權對于中國下一輪改革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國有資本體制改革應從宏觀的國有資本配置體制切入,國資委以股權增減等方式來調節資本在新興產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配置。
“有的地方政府已經準備進行‘一房四吃’:‘一吃’土地出讓金,‘二吃’轉讓住房所得20%的個稅,‘三吃’房地產稅,‘四吃’遺產稅。”
背景: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許正中談到政府推動的城鎮化綁架房地產的現象時說。
政策說
法治史新的里程碑
存在半個多世紀的勞動教養,終于走向壽終正寢。《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
可以說,這是中國法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接下來要解決的是,勞教廢止后留下的制度空間該如何填補?這既包括勞教的違法行為如何分流,也包括現有勞教人員如何處置,都離不開國家層面的立法提速。
官邸制預防住房腐敗
“探索實行官邸制”,短短的七個字,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熠熠閃光。此舉被譽為抑制國有資產流失和預防住房腐敗的一項有效措施,直接導致官員在住房這個隱性福利方面開始轉型,使官員福利顯性化、規范化、制度化。它既保證了領導干部必要的生活需求,又從制度阻斷了其多占的后路。
實行官邸制,國家應當會出臺具體的制度、明確的實施辦法,明確官邸制度的適用范圍、規則等,而對官員及其親屬購房數量、面積也需要做出界定,并通過將官員及其親屬信息捆綁在一起的聯網,來實現有效的監督。
當信訪排名不再重要
新京報記者近日從權威部門獲悉,國家對各省份不再搞全國范圍的信訪排名、通報,有關部門確立了“把矛盾化解在當地”的新思路。取而代之的將是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之間的“點對點”通報制度。訪民與截訪者的“貓鼠”游戲,走向終結,附著于信訪、截訪而產生的巨額行政成本、社會成本,也將節省下來。
然而,信訪制度雖被終結,但問題并沒有完全消失,沒有了排名壓力的地方政府會不會懈怠,又該如何重視把“矛盾化解在當地”? 必須回頭梳理和審視現有諸項制度資源的潛在能量,并予以實質性激活,這包括加速司法改革,使其回顧本來的法律屬性,依靠法律訴訟解決糾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