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我國小麥主產區,夏糧生產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農業氣象專家預測,如果后期天氣正常,我國夏糧將在高起點、高基數上,再獲豐收,從而迎來可喜的“十連增”。然而,糧食連年增產令人振奮的同時,并不能消除人們對于糧食安全的隱憂:實現連續增產后,我國糧食還有增產后勁嗎,增產的空間又在哪里?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糧食生產越來越受到環境污染的影響,我們能不能守住農村環境質量這個底線,樹立起數量與質量并重的糧食安全觀呢?
近來社會廣泛關注的大米鎘超標問題,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工業污染在污染大氣和水的同時,正在逐步向田間的農作物滲透,已經開始影響農產品安全,并間接地危及人體健康。據專家介紹,與以往農藥、添加劑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不同,鎘超標主要是由工業污染所致。鎘作為重金屬元素,主要是通過廢水排入環境中,再經由作物灌溉進入食物內部,水稻是最典型的“受害作物”。除了“鎘大米”,還有此前媒體報道的受到工業排污影響的小麥等作物。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在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中,為了確保糧食安全,我們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然而,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不但導致土地要素流出糧食生產領域,與糧食生產爭地矛盾突出,而且也在與農業和農村的水資源爭奪中占據明顯優勢,糧食生產面臨水資源瓶頸,再加上工業污染等水、土壤、大氣帶來的污染源正在不斷沉淀、積累和擴散,嚴重破壞著農村和農業生產環境,這都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了重大挑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8畝,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宜居土地只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9%,耕地質量總體偏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廢”污染等問題嚴重。
糧食生產是一個長鏈條產業,其產品質量不但直接關乎三農利益,更關乎消費者健康,關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乎民族形象。農村環境質量是保障菜籃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這個底線,城鄉百姓的健康福祉都將成為空想。不但要重視糧食生產的數量,還要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的質量,這是新形勢下中國糧食安全的一個新內容,也是“鎘大米”事件給我們的警示。 (茹向陽)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