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24日10:20 來源:廣州日報
高校圖書館座無虛席,自習室里挑燈夜戰,期末考試臨近,大學生們又進入了緊張的備考狀態。在這場“奪分大戰”中,除了明爭,其實還有看不見的“暗斗”。據《光明日報》報道,“要分”現象在大學里普遍存在,每逢期末考試前后,一些學生總會各顯其能,希望老師在打分時“手下留情”。
大學生向任課老師要分,并非新鮮事。為什么要分?一方面,因為分數太重要。大學課程成績價值千金——每學期的考試成績與獎學金名額密切掛鉤,大學期間的學業成績事關保研、留學等終身大事;即便你無意繼續深造,一張亮眼的成績單也會成為求職戰場中的重要砝碼。當然,對于“學渣”來說也是一樣,一些學生為什么硬著頭皮求“通融”,因為怕掛科啊,考試不及格就可能拿不到畢業證、學位證,事關重大。
另一方面,因為能要到。如果要分全然無用,學生們也就不會“各顯其能”,要分也就不會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當前,一些大學課程以“好過”深受歡迎,有的老師以好說話、通情達理著稱,比如提前通過劃重點、劃范圍等給學生“放水”,比如面對學生手下留情的請求,做不到殘忍拒絕……
應該說,要分只是一個表象,其背后成因復雜,既有浮躁心態、功利心理作祟,也與教學管理制度密不可分。比如任課教師評分的自由裁量權很大,有的學生樂于跟教師搞好關系,通過投機取巧獲得高分;比如在學生失范行為懲戒方面,考試作弊面臨嚴懲,要分則游走在規則之外,只會面臨道德的拷問;比如根據“評教”制度,學生可以為任課老師打分,進而影響老師的績效考核,這也倒逼一些老師通過“送分”吸引學生選課,贏得學生的歡心……
對此應該怎么辦?持續強化引導必不可少。“平時則放蕩冶游,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于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曾經讓教育家蔡元培痛心疾首的現象,如今在一些學生中表現得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學生正處于走向精神成熟的關鍵階段,最需要正確的引導,而大學有義務幫他們扣好價值觀的“扣子”,自覺向走捷徑、投機取巧的行為說“不”。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完善制度。僅以課程考試來說,高校其實可以多多嘗試。比如考教分離,任課老師承擔教學任務,期末考試不再由任課老師全權出題,評卷人則由同系其他老師隨機擔任,壓縮學生投機取巧的空間;比如建立抽查制度,由學校或院系抽查課程成績,嚴防“送分”現象;比如在成績錄入、更改方面細化管理,避免老師“放水”、通融。至于更深層次的制度改革,高校還要持續完善教學管理,推行“寬進嚴出”的學業考核以及學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淘汰機制,讓學生不再因為課程“放水”“送分”而任性。(夏振彬)
歲末年初,寒假將至。在大家享受假期同時,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留校學習、實習實踐、假期旅行,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
近日,一則“南昌大學生滴滴打車到機場花900元被司機拉至偏遠郊外遭‘死亡威脅’”的新聞引發輿論風波,小周的遭遇令人震驚,一段36公里的路程,車費不過百余元,最后卻被勒索900元。
日前,重慶市教委發布了重慶市2017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報告。從重慶本科畢業生來看,工學、藝術學、理學、管理學、文學、教育學和經濟學就業率均高于90%。
“錢包里的幾張銀行卡非常重要,沒想到關帥朋同學主動通過銀行找到我,更讓我不可思議的是她將錢包里的現金通過微信轉賬給了我,還將錢包和銀行卡通過快遞郵寄了過來。”郝女士感慨地說。
電影《最后一個夏天》是ACTION電影計劃的第一個電影項目,該片主要以大學生創業為主,輔以校園夢想、友情、愛情等元素,通過大學生林子枼的創業成長史切入,講述了他和眾位好友經歷的故事。
本次比賽采取現場答題的方式,分必答題、搶答題和風險題三個環節,各環節題目涵蓋了宗教知識、政策、法律、法規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相關知識,旨在普及大學生宗教知識,宣傳國家有關法律法規。
大學生頻繁跳槽也需要社會反思。對于用人單位來說,也應該考慮到時代特點,考慮到年輕人的理念和心態,在提升單位黏性上做更多文章,而不是把跳槽的責任完全推給年輕人。
雖然有人反對,有人退出,李環宇和團隊還是決定,下架、召回所有盜版書。本地的,可以以購買價退錢或者以成本價換正版書;外地的,可以包郵退書。
毫無預兆下,一男子掏出27厘米長的水果刀,往女店主刺去,千鈞一發之際,一名大學生挺身而出,抓住了持刀男子的手腕……
已從四川大學畢業4年的王芬(化名)沒有料到,因為所學專業“對外漢語”同中國語言文化、中國學兩個專業于2012年在教育部新版本科專業目錄中變更為“漢語國際教育”,她會在教師招聘中遭遇挫折。
三個月來,沈北新區大學城周邊幾十個學生揣在外衣兜里的手機,都在擠車的工夫不翼而飛了,誰干的?近日,市公安局公交(地鐵)分局成功抓獲了扒竊手機的犯罪嫌疑人張某,沒想到,竟是個“四進宮”的慣偷。
12月12日,第四個國家公祭日在即,一場主題為“勿忘山河血,追思中華靈”的活動在南京師范大學仙林校區敬文廣場舉行。
南京師范大學的大學生們在該校仙林校區敬文廣場上用蠟燭擺放“300000,南京,12.13,80年”字樣,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集體默哀,寄托哀思。
寧波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軍軍還不知道爸爸媽媽要離婚,只是懵懵懂懂地覺得他們只要在一起就會吵架。軍軍父母皆同意離婚,但都堅持爭取孩子的撫養權。
一名大學生用1臺相機、2盞燈、5個玻璃杯,僅花36元就拍了一部微電影的公益廣告《合理利用每一滴水》,還獲得了第二屆“高校網絡宣傳思想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公益廣告類一等獎,以及“上海國際科普微電影節”優秀科普制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