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中國人民沒齒不忘。86年前這一天,日本侵略者突襲沈陽,進而侵占整個東北,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吹響,氣壯山河的14年抗日戰爭拉開大幕。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九一八事變”將中國帶入了近代以來最黑暗的時代。中華民族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不畏強暴,眾志成城,以3500多萬軍民傷亡的代價,打敗日本侵略者,開啟了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回望這段歷史,我們緬懷革命先烈,自豪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堅強。
危難之間,看砥柱中流。“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第一時間發出抗戰宣言,號召東北民眾團結起來反抗日本侵略者,并迅即派出一大批骨干進入東北領導抗日武裝,組建抗日聯軍。誰來擔當民族大義?誰來挽狂瀾于既倒?歷史給出了清晰的回答。
學史可鑒得失、知興替。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正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這條道路注定不會一馬平川,一帆風順。如何跨越高山險壑?如何抵御狂風巨浪?歷史一再證明,能夠把中國十幾億人的力量凝聚起來的,只有中國共產黨。實踐反復昭示,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邁向民族復興的征程就有了中流砥柱。
今天,我們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唯有安不忘危,治不忘亂,堅定鐵一樣的信念,以只爭朝夕的勁頭開拓進取,中華民族前行的步伐才會更加堅實有力。(作者:徐揚)
(新華社沈陽9月17日電)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18日 02版)
1932年,從東北流亡到上海的愛國青年納蘭東,召集了余夏、曲楓、程諾、愛迪生等人組成了民間抗日特戰隊,在殘酷的環境下與日軍深谷大佐等人展開了周旋。
二戰時期,美國的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后必須要經“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線才能送到前線和當時中國的“陪都”重慶。
1937年的10月12日,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新四軍”。
9月6日,省委在鄭州召開河南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座談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回顧我省抗日戰爭的光輝歷史及所作的貢獻,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偉大的抗戰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開創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新局面。
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最早開辟了反法西斯戰場,并成為東方主戰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占領德國在華的膠州灣租借地及膠濟路,并向袁世凱提出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二十一條”。
9月7日上午,在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英雄廣場舉辦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老區新縣舉辦抗戰勝利70周年全國集郵巡展(新縣站)開幕式暨郵票發行活動。
9月6日晚,由中共周口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主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抗戰題材優秀劇目展演活動,在申鳳梅藝術中心拉開帷幕。由省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承辦的優秀抗戰題材劇目越調《張伯駒》,作為首場劇目在當晚精彩上演。市政協主席穆仁先,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牛越麗和川匯區干部職工、市民群眾共500余人一起觀看演出。
9月7日上午,秋高氣爽,艷陽高照。在信陽市鄂豫皖革命紀念館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全國集郵巡展信陽站”儀式。“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條幅,懸掛在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場館上方,襯得現場更加肅穆。 活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