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其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曾預言:“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計算機革命之后,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又一次浪潮,將是世紀之交時要出現的垃圾革命。”也正是從2000年開始,我國確定了首批8個城市開始垃圾分類處理試點。上個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聯合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目標是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46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不過,日前有媒體走訪后發現,在垃圾分類試點17年后,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環保部2015年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1.856億噸。有計算說,以載重2.5噸的卡車來運輸的話,所用卡車排起來能繞地球12圈。如何處理生活垃圾,大處看關系到國家近年一直倡導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小處看則直接關系人們日常生活環境質量、避免“垃圾圍城”困境。一個良好的垃圾分類體系,不僅能提高填埋、焚燒等終端垃圾處理效率、降低成本,同時可以促進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諸如此等好處早已無需贅言。問題是,為何很多時候大家并沒有行動起來?
提起垃圾分類,人們最容易想到且援引最多的就是日本,他們那種標準精細化和執行有效性,令人贊嘆和羨慕。由此,經常關聯的話題是國人素質和生活習慣。不過,“效果不盡如人意”未必都在素質。2012年前后,筆者所在小區實施過一段干濕垃圾分類,在每層樓梯間擺了兩個回收桶,然而很多細節上的“不便”很快就來了,比如從廚房到濕桶到底要不要用垃圾袋?如果不用,緊接著的問題是,濕桶雖然有蓋子但太過簡易,尤其到了夏天氣味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當你發現樓下垃圾車最終還是將干濕垃圾一起運走后,很快就會把那兩個桶理解為“純粹擺設”。舉此例并非為“素質”找借口,而是想說明,如果單純依賴居民自覺,而不是從整個流程上著眼,那么垃圾分類將是個很容易反彈的事情。
按道理說,無論是當年開展分類試點,還是此次試行強制分類,入選城市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居民素質,都有相對較好的基礎。基于此,筆者斗膽提出一個疑問:雖然一再強調垃圾分類越是靠近前端越重要,但倘若在宣傳教育引導無法立竿見影的情況下,能否探索更適合我國現實的模式?提及此次強制分類,有專家再次提出“罰款”建議,希望以此強化“我的垃圾我負責”意識。類似的措施在部分城市早就有過,但真正執行得了的處罰并不多。只要想象一下居民與執行監督者的數量對比,就不難理解這種模式的尷尬。所以,在居民素質既定的前提下,罰款及其它強制措施雖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基于居民現實生活習慣的流程優化。比如,目前廣州試行的以回收利用帶動垃圾分類,鼓勵環衛工人和企業參與垃圾源頭分類,雖然好像與專家們強調“我的垃圾我負責”有點距離,但這種鼓勵社會參與的“垃圾分類與回收利用作業捆綁”模式的效果是實實在在的。
這啟發我們,能不能換個思維引導居民讓垃圾變廢為寶?比如居民想處理舊家具時,是不是打個電話就有回收企業來對接?再比如,能否從“互聯網+”上下些功夫,獎勵居民定點投放日常的瓶瓶罐罐,更好引導大家改變生活習慣?總結一下,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沒有那個環節不重要,但涉及具體的執行方案,不妨更有針對性一點兒,這也算是抓重點、抓關鍵的一種體現吧。(子 長)
河南綠色中原環境保護協會負責人匡潔20多年前就開始關注垃圾分類問題,并一直將其視為垃圾減量、資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鄭州市城管局一名負責人還記得,當年市政部門還專門下發文件,要求各區市政部門開展垃圾分類收集工作。
早在2010年5月,匡潔和她的團隊志愿者們,就曾在鄭州市中州大道旁的天裕小區,與物業公司一起,進行了一次垃圾分類的社區試驗。對當前鄭州的垃圾分類工作推進現狀,鄭州市城管局市容環衛管理處處長薛芳禮也不認為是成功的,“行之有效的垃圾分類體系還沒建立起來”。
《經濟參考報》記者不久前在杭州潮鳴街道體東社區看到,社區內的垃圾桶分為綠色和黃色,分別用來盛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為了破解難題,杭州部分小區在垃圾分類推行后開始了垃圾分類“實名制”的基層實踐,但一開始就遭到了部分居民的不理解和抵制。
垃圾分類是垃圾處理的趨勢,要做好一方面須對癥下藥,解決現存問題,另外還有必要回到原點,重新審視此項工作自身的規律。廣州作為國家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經過十多年的探索,理應在這個行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20多歲時,李震留美學習管理歸來從事通訊業,年收入數十萬元。放棄高收入,轉行“撿破爛”。
天河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即便此次落榜,考生們依然機會多多,因為本次考試主要為天河南街、林和街、冼村街、獵德街四條街道招聘垃圾分類專員,另外還有17條街道要陸續招人,預計還將招聘85名垃圾專員。小李是一名工作2年的專科生,他之前在一間民企工作,工資是三千多,“相比起來,有政府背景的垃圾分類專員的工作更有前途。
生活垃圾分類放置,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宣傳,積極引導廣大群眾的參與,讓廣大群眾從思想根源認識到分類放置生活垃圾如同種樹防沙一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只有這樣,才能正真讓生活垃圾這一末端處置落地見效。
核心提示丨在先進地區下大力氣競相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大背景下,在垃圾分類已成新的國家戰略的新形勢下,飽受“垃圾圍城”困擾的鄭州,創新思維、身體力行垃圾分類,已是時不我待。
為了培養孩子保護環境的意識,了解垃圾分類這一環保行動的意義,駐馬店十二小學近期開展“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系列活動
12日晚上10時多,白云山上聚集了大量登高游客,一位環衛工在進行一次垃圾清理工作之后找到一個角落,閉上眼睛休息一會。昨日零時過后,白云山重陽登高客流迅速下降,隨著人流逐漸疏散,白云山也隨即開始準備全山清潔行動。
根據計劃,2013年,將完成新建公廁50座;2014年,將完成新建公廁100座;2015年,將完成新建公廁100座。其中,鄭州新區污水處理廠是重中之重,鄭州市副市長張建慧說,鄭東新區、經開區、白沙組團、綠博組團、中牟的一部分污水,要全部收集到鄭州新區污水處理廠處理。
侯寨垃圾廠位于侯寨鄉張李垌村,侯寨村附近村民多次攔阻垃圾清運車,緣于“臭味濃,怕有污染”。垃圾產生的源頭有小區、街頭,處理軌跡是,環衛部門不同工種的工人各司其職,按時把垃圾運往垃圾中轉站,再由中轉站運往垃圾處理廠。
昨日,宜居廣州生態環境保護中心發布了廣州最早開展垃圾分類的街道的調研報告,在這些街道,雖然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高,但參與率和準確率較低。而目前廣州垃圾分類的一個問題是:除了城管比較積極,其他政府部門還處于相對被動狀態。
廣州垃圾分類試點將于9月全面啟動,其中對“專袋投放”和“垃圾不落地”試點的處罰分別設置1個月和3個月的緩沖期,這是記者從廣州市城管委近日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的。據悉,廣州市將投入4億多元作為垃圾分類處理專項資金,用于垃圾分類器具車輛采購、各街道垃圾分類工作補貼、終端處理設施建設前期工作和固體廢棄物處理辦公室專項經費等事項。
收到包裹,取出商品,將包裝箱隨手扔進垃圾堆……對廣東東莞的網購達人任能能來說,這般動作輕車熟路,至于包裝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