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
“中國的發展起步于亞太,得益于亞太,也將繼續立足亞太、造福亞太。”
18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向在座約800名亞太工商界領袖們傳遞了中國對亞太地區和中國經濟活力的堅定信心。
APEC成員經濟總量占據全球六成、貿易總量占世界一半,在世界經濟版圖中舉足輕重。然而,馬尼拉APEC會前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在當前世界經濟充滿挑戰的大背景下,2015年APEC地區的經濟增長預計將從去年的3.4%降至3.1%。
作為域內最大經濟體之一,中國經濟的表現和前景在APEC會上尤受矚目。面對亞太工商界領袖們熱切期待的目光,習近平主席有備而來。
習主席在演講中明確指出,盡管面臨復雜的內外環境,正在經歷改革陣痛,但中國經濟前景有四個關鍵的“沒有變”:“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是的,這就是中國信心,既有堅實、明晰的政策理念引領,又有穩扎穩打的具體實踐支撐。
中國信心源自“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倡導的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源自“一帶一路”倡議、亞太自貿區進程等路徑藍圖;源自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機制創新;源自中國與亞太共享機遇和利益的美好信念。
五大發展理念與亞太和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緊密契合。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下,中國將更加注重效益質量,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更加注重對外開放。于中國經濟,這將有利于“培育發展新動力,打造發展新優勢,創造發展新機遇”;于亞太乃至世界經濟,這將給經濟可持續繁榮注入新動力,給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帶來新商機。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兩年來已深入人心。當習主席在演講中提到,這一倡議已得到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和參與,“勢頭已起,效應初顯”時,臺下爆發出熱烈掌聲。
在座亞太工商領導人發自內心地為“一帶一路”倡議給地區帶來的美好前景鼓掌,正是因為他們對市場的動向和機會十分敏感,非常懂得“一帶一路”倡議蘊藏的巨大潛力,深悉“一帶一路”倡議勢必推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多層次的區域合作。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如今,絲路基金已經投入運營,亞投行已吸引50多個國家加入。在亞太地區,一大批多邊雙邊重大項目正在推進,一批新的合作平臺正在建立和完善,互聯互通的藍圖正在繪制,亞太自貿區集體戰略研究已然展開……
中國信心,將助力提振亞太信心;中國藍圖,也將會與亞太藍圖融通。(記者徐海靜 石序 張寧)
流行的看法認為:中國經濟下行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自身的結構性因素造成的,投資拉動不可持續,因為4萬億的教訓就在眼前,繼續靠投資拉動會造成債務過量累積,以及大量產能過剩(剛剛閉幕的中美戰略對話會議上,中國產能過剩竟成了國際問題)。
央行和銀監會加強票據業務監管,要求銀行嚴格審查貿易背景真實性,嚴格規范同業賬戶管理;銀監會被傳出近期向部分城市商業銀行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其停止新發分級型理財產品。
2015年以來,全球經濟復蘇再度展現其艱難、曲折的一面。主要經濟體增速普遍放緩,新興市場受到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和資本外流的沖擊,股市和匯市波動引發投資者恐慌。
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京開幕。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從國內看,長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鞭炮的聲響仍在耳邊縈繞,年味的濃釅猶在心頭蕩漾,剛結束長假的人們,相繼踏上重返工作崗位的歸程。當今中國,正處在由大向強的“關鍵一躍”,經濟社會發展既有中流擊水的暢快,又有亂云飛渡的風險。
從經濟監測預警指數走勢看,綜合合成指數和擴散指數的分析預測結果,未來6個月中,中國宏觀經濟景氣將現觸底并小幅反彈的跡象,但整體波動仍將處于下降周期,本輪景氣周期的收縮期較之以往更長一些,預計2016年我國經濟仍可保持6.5%以上中高速增長。
治大國如烹小鮮,中國經濟發展正處在階段更替、結構轉換、模式重建、風險釋放的關鍵期,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弛懈怠,“油鹽醬醋”都要恰到好處,火候更要適當。當前,盡管國際經濟形勢依然嚴峻,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和矛盾仍然錯綜復雜,但中國經濟完全有理由穩步邁入2016。
李克強總理認為,改革、開放與國際合作的有力結合是多年來中國增長故事的核心要素,因而2016年,中國將繼續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拓展國際經濟合作。
廣闊的空間,巨大的潛力,并非虛詞。
在看到眼前數字的同時,看看長遠。經濟社會發展都是有具體語境的,是漫長歷史進程中的一段,任何政策措施的制定推行都要立足眼前、著眼長遠。
業內人士認為,相對2008年的短暫熱炒,中國全民體育消費的元年真正到來了。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主管周景彤表示,三季度以來,經濟金融雙雙趨冷
目前中國仍是‘汗水型’經濟,靠創新技術獲取利潤的份額并不大,靠拼勞動時間來賺錢
中國經濟不行了?未來的走勢究竟如何?面對唱衰和質疑,關于中國經濟的四個最新判斷,也許會給你答案。
中國資本市場,特別是股市在6、7月份也發生異常波動,有關方面采取措施穩定市場,是為了防止風險的蔓延。現在可以說防范住了系統性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