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后四個年頭,剩下的貧困縣、貧困戶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如何與時間賽跑,如期完成全面小康這個民生答卷, 既考驗政府的智慧,也考驗政府的發展定力。
今年前7個月,習近平先后考察調研了重慶、江西、安徽、黑龍江、寧夏、河北等6省市,其中一半以上聚焦民生改善和扶貧開發。脫貧攻堅事關全面小康能否如期實現,這一直是習近平“最關心的事”,可謂念茲在茲,身體力行。(8月7日 人民網)
在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后四個年頭,剩下的貧困縣、貧困戶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如何與時間賽跑,如期完成全面小康這個民生答卷, 既考驗政府的智慧,也考驗政府的發展定力。
必須承認,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當前我國貧困地區多是不沿邊不沿海、“貧中之貧,困中之困”之地,特別是西部的老、少、邊、民和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若沒有堅定的決心和開放發展的實招,斷難取得實效。但這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必須跨越的一道坎,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必須打好的關鍵一仗。
應該看到,盡管困難重重,扶貧這項工作一直在向前推進。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強調,中國扶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增加扶貧投入,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堅持中國制度優勢,注重六個精準,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使其群眾脫貧致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縱觀全國各地扶貧工作的不同表現,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凡是迎難而上、積極作為、奮勇向前的,扶貧攻堅的成效就好,就能勇立潮頭,走在前列。反之,凡是畏畏縮縮、消極被動、止步不前的,扶貧攻堅的成效就差,只能落于人后、處在下風。一句話,奮勇向前者贏,迎難而上者勝。
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眼下,與2020年既定的目標相比,就當前日趨緊迫的時間而言,扶貧工作已經到了必須以更大力度、更快進度加以推進的攻堅階段。面對困難和挑戰,于各地各級來說,必須再接再厲,奮勇拼搏,乘勝前進,有戰斗到底決心和壯士斷腕勇氣,排除干擾,保持清醒認識和戰略定力,著眼全局和長遠,進一步堅定信心,毫不動搖地堅決推進扶貧攻堅,有力有序有效地把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細,堅決確保今年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唯此,才能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答好的扶貧這張考卷。
扶貧道路曲折,只要我們懷揣“烏蒙磅礴走泥丸”的信心,胸懷“長纓在手縛蒼龍”的豪邁,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吹響扶貧號角、奏響鏗鏘樂章,必然能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如期同步全國實現全面小康。(慕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