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她一個小姑娘,一個普通的高鐵乘務員,一個小心翼翼的非專業抱姿,被刷屏了。3月20日,G7406次列車,一位年輕媽媽找到乘務員張鈴鈺:“乘務員,我一個人帶著寶寶,我想上廁所,可是我不放心把寶寶交給別人,你幫我抱一會寶寶,行嗎?”張鈴鈺小心翼翼地把寶寶接過來,用不太熟練的姿勢抱著他,寶寶在乘務員姐姐的懷里睡得好甜蜜啊。(澎湃新聞 3月23日)
回望過去的新聞,似乎乘務員和旅客的關系,旅客與旅客的關系,都是針尖對麥芒。“水火不容”成了常態,“拳腳相加”成了交際“標配”。網上最近更刊登了題為“高鐵旅客奇葩史”的文章,似乎高鐵上“不作妖”就跟沒坐過一樣。直到乘務員抱孩子這條新聞如“清流”般流到各位的眼前,我們才幡然醒悟,這才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正確“打開方式”。
是,我們希望在茶余飯后有輿論的熱點來討論,來交換意見,來抨擊人的錯誤行為,彰顯自身的人格高尚。但輿論的傳播對于社會群體的行為無法估量。就像原先高鐵上亂吐瓜子的女子呵斥乘務員“你不是正式編制的”等等。在一些“素質極差”的人眼里,沒編制,勞務工,似乎就該做牛做馬,任人呵斥。這樣的新聞被道德敗壞的人看去,又是他們下次“作妖”的“理論依據”。惡性循環,讓更多人的交際關系陷入了冰點。
而年輕母親與乘務員之間建立的“溫柔”默契,成了緩解緊張社會關系的“調和劑”。將孩子交給乘務員體現了這位年輕母親的寬容與信任,而將孩子認真的抱在懷里,更體現了年輕乘務員的責任與擔當。兩位年輕女性之間不經意的“溫柔”交流,不僅打破了輿論眼中旅客和乘務員水火不容的“命題”,更讓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發揮到了極致。
我們太缺少這樣的“和諧關系”了。一份“高鐵怒懟吃泡面”讓國人的輿論庫話題大開,讓無數“智者”將所有關系和丑態分析的“淋漓盡致”。我們在“互懟”的對錯是非中忙得不亦樂乎,也在理智和感性的海洋里迷失了自我。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太享受針鋒相對的新聞“快餐”帶來的理論快感了。稚氣、任性、沖突、矛盾,一層層的人性弱點讓原本簡單溫柔的人際關系變得麻木不仁。是時候反思一下自己的思維模式了。
生活不就是這樣嗎?一個微笑,一聲感謝,一句辛苦,一條問候,簡單而溫柔。既緩和了矛盾,又促進了感情。而我們僅需做的就是放下心中所有的執念與偏見。無論是誰,都值得被這世界溫柔相待。(孫思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