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脫貧攻堅戰役已進入攻堅拔寨,啃硬骨頭的最后階段,能否打贏攻堅戰,關系到是否能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俗話說的好:“脫貧能不能,要看幫扶人”,貧苦戶都是收入不高,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民,不可能透徹了解國家的政策,自然需要幫扶人的幫助。幫扶人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幫扶政策和貧困戶,貧困戶能不能順利的脫貧“過橋”,那就要看幫扶人這座橋牢不牢實。
時下正是炎炎烈日,全國各地氣溫屢創新高,在此艱苦的環境下,幫扶人下鄉幫扶實則辛苦,網上不乏幫扶人累倒,熱倒在下鄉路上的新聞。但脫貧民生工程不是“兒戲”,不“窮筋骨,勞心智”怎能成功?“風云之后,才有彩虹”,脫貧攻堅越不易,勝利果實就越美味。
自2014年至今,脫貧工作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離不開幫扶人的奉獻,許多幫扶人與貧困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把自己當成了貧困戶家的“主人”,看貧困戶所看,聽貧困戶所聽,想貧困戶所想。但依然有把自己當“客人”的幫扶人:有的幫扶人覺得下鄉辛苦,就偶爾去一兩次,填個表,簽個字就草草了事,完全是“走馬觀光”,走走過場,到最后連貧困戶家的狗對他都是“狗不理”;有點幫扶人到了貧困戶家,甚至還要小餐一頓,小酌幾杯,還美其名曰是聯絡感情。都把自己當做“客人”,不真正的去了解貧困戶的真正所需,到最后時刻又被“逼”著完全脫貧任務,當然只有“數字脫貧”,“假脫貧”。這既沒有真正解決貧困戶問題,更是與扶貧工程的初衷相違背的。
幫扶人都應該把自己當做貧困戶的當家“主人”,就像是自己在忍受貧窮一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具有“攻克乃還”的決心。要是把自己當做“客人”,就不可能有一往無前的決心,貧困戶脫貧就難了。(徐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