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涉及千家萬戶,經過努力,2013年至2016年,全國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超過1000萬人。成績單后面,浸潤著扶貧一線駐村干部的心血。扎根全國12.8萬個貧困村里,流淌著扶貧干部的熱血與奮斗。(新華社)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全面小康則是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也是改革發展中一項殊為艱巨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對貧困人口的關懷,對全面小康的堅定決心,對承擔消除貧困的歷史使命。
脫貧攻堅在路上,“第一書記”扎根基層,基層干部整裝待發,全力以赴投身到扶貧的事業中,飽含熱情,奉獻青春,揮灑汗水,眾志成城,毫不退縮,彰顯了泱泱大國干部的實干與擔當。正是扶貧干部的不懈努力,2013年2016年,全國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才能減少超過1000萬人。一份份的成績單,都是扶貧干部的心血,值得點贊。但現在還遠不是慶功的時候,成績固然喜人,形勢依然嚴峻,時間越往后脫貧攻堅的難度就越大,扶貧依然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以情動情,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家人。“足寒傷心,民寒傷國”。腳底受涼,容易惹病上身;百姓貧困,容易導致國力衰退。脫貧攻堅刻不容緩,已進入關鍵時期。扶貧干部在走村入戶中,要帶著感情帶著責任。“情”是世間萬物的紐帶,人是感情動物,人與人之間交流最重要的是以情動情。大多數貧困戶因為家庭貧窮,因而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低人一等,不喜歡與周邊人交流,逐漸變得冷漠。實際上,只要扶貧干部用真情與貧困戶交流,真心實意把他們當成家人,就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融化不了的冰山。扶貧干部思想上要放下“官架子”,用真實感情去跟群眾打交道,融入村屯情系鄉親,做聯系緊密的“自家人”。到田地里勞動、到群眾家嘮家常、到鄉親家吃便飯,繼承老傳統“三到”活動,力戒干部偏題風、漂浮風,與貧困戶形成了經常見面的“親戚”關系。
以心換心,融入老表們的朋友圈。在農村里,聽到最多的稱呼就是“老表”,這是彼此之間熟悉的象征。扶貧干部到農村幫扶,就是要和農民朋友們打成“老表”,不管是貧困戶還是非貧困戶都得兼顧,盡可能的整合村里一切可使用的力量,增強凝聚力,提升群眾滿意度。老表們的生活方式與大多數城里來的扶貧干部不同,說話方式不同,朋友圈也不同。作為扶貧干部,首先要擺正位置,把自己當成是地地道道的村里人,學會說土話、善于說土話,學會做農活、善于做農活,才能和村民們打成一片。把走村入戶融入日常,將走村入戶常態化。對貧困戶要耐心交流,了解他們所需、所盼,對標補短;對普通群眾也要多走訪,聽取他們對于脫貧攻堅的意見,集百家之長。將幫扶的面擴散到所有農戶,用心去去融入他們的生活,融入他們的朋友圈。
以愛博愛,當一根撐起貧困戶的“拐杖”。脫貧攻堅,脫貧是首要任務,還應兼顧返貧。真正的扶貧,是脫貧與杜絕返貧同樣重要。扶貧干部需懷揣一顆愛心,幫扶貧困戶,幫助他們感恩奮進,大力發展生產,改變“等靠要”的懶惰心態,幫助他們養成好的習慣,以好風氣促進村風民風。貧困戶脫貧以后,扶貧干部也不能撒手不管,幫扶還要繼續。“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貧困戶剛脫貧,可能各方面的基礎都還不牢靠、不穩固,就有可能出現返貧的現象。因此,扶貧干部要敢于擔當,要做撐起貧困戶的“拐杖”。其實,經過大量的幫扶,干部與貧困戶都會產生感情,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就更應該成為那個“家”的頂梁柱。通過實地的考察走訪,與村干部、普通農戶、貧困戶的交流,制定最合適村集體發展的措施,引進外來投資商,建立專業合作社,完善配套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村集體帶動貧困戶,以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村。
老百姓心里有桿秤。“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扶貧干部要踐行自己的承諾,百姓也在期待有更多肯實干有擔當的好干部。(劉仕魚)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