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中新網記者梳理發現,繼《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于今年2月發布之后,截至目前,已有山東、福建、浙江、云南、吉林、寧夏、安徽等26個省份出臺實施意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出了具體措施。(2016年10月29日 中國新聞網)
我們常說留守兒童,那么留守兒童的定義是什么?《意見》對“留守兒童”給出了明確定義: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吃飽、穿暖這或許是很多留守兒童身邊留守老人的想法,也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工作的最低要求,但是他們有沒有想過這些留守兒童需要的其實不僅僅是吃的飽、穿得暖,他們更需要父母陪伴身邊,更需要一路呵護呢?
令人欣慰的是,這樣的“故事”終于有所改變了,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不滿16歲不得單獨居住,父母子女本是一家,孩子成長的路上就該一家人在一起,才能讓他們的成長完美起來。
還記得一天包上萬個混沌的留守兒童嗎?還記得那些因為缺乏父母言傳身教而誤入歧途的少年嗎?還記得2015年6月,貴州省畢節市4名留守兒童在家中服農藥致死嗎?還記得留守兒童對父母期盼的雙眼嗎?這些讀來讓人心酸。當然,也有家長意識到家里老人管不住孩子,掙錢也是為了孩子更好成長,有的家長放下了工作回家帶孩子,但是這樣的家長其實還是少數,多數依然為了生活而難以返家。
關愛留守兒童有了政策,把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提升到一個更高的認識水平上,這是一種理念的更新,也是讓家長看到關愛留守兒童的重要性,慢慢懂得留守兒童需要的不僅僅是吃飽、穿暖,他們更需要身心健康發展,需要父愛母愛在心靈上的呵護。
“父母與子女”構成的核心家庭紐帶本應該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在“留守兒童問題”上卻出現了松弛,這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唯有讓父愛、母愛歸來,才能讓留守兒童心中的霧霾散去,實現精準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心中的缺憾。(劉明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