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導。作為人民公仆的黨員干部,務必要在行動中將節儉的傳統發揚光大,別讓奢靡享樂之風擋住了雙眼,拉遠了與群眾的距離。(8月25日 中國紀檢監察報)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古人說,“修身治國也,要莫大于節欲”,“奢是致禍之兆,儉為家業之福”。這既是泱泱大國的千年古訓,也是黨員干部無論何時應有的操守,不管時代如何發展,節儉美德不可丟。從古自今,從上至下,勤儉節約都是時代三令五申的不變課題。但現實卻是,利益、貪欲等因素使得“勤儉節約”成為游走在“灰色地帶”的口號,從而出現了“假勤儉”“裝節約”。
伴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轉型步伐加快,消費主義的觀念泛濫,在很多人眼中,奢糜和鋪張意味著“成功”和“地位”。部分官場中人,也“深受其害”,古人曾勸告世人:“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部分黨員干部卻當成了耳邊風。拜金主義的狂潮會將他們推入到物質的崇拜中,在官員干部的示范作用下,也對社會價值體系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有的干部,秉著“人生及時須行樂,漫叫花下數風流”思想,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居功自傲,貪圖享樂,他們把過分的享樂當成是“功勞紅利”。這種思潮一旦與與手中的權利合二為一,濫用特權便具備了從“想法”到“行動”的條件。于是天價煙酒、奢侈宴請、豪華會議、豪華辦公樓等等浪費現象屢見不鮮,令人遺憾且痛心。
但我們欣喜的看到,中央“八項規定”實施后,各地開展節儉節約行動,“舌尖上的浪費”等奢靡腐敗現象得以遏制,使勤儉節約在燕趙大地蔚然成風。儉辦婚禮、光盤行動、精簡文風會風等有效鋪開,反對浪費、厲行節約成為時代的關鍵詞,節儉辦事在機關事業單位中方興未艾。“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所以,黨政干部無疑要率先垂范,化解資源不足的矛盾,喚回良好的節儉風氣。
節儉新風尚能夠迅速推廣開來,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行事準則,與領導人所起到的帶頭示范作用密不可分。古人云: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每一位公職人員對待一分一厘的態度,都是執政理念的寫照。出行輕車從簡,飯食樸素簡單,打扮大方得體,都會讓民眾感受到希望與力量。
崇尚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攸關一個執政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一刻都不能丟,永遠也不會過時。我們期待,“節儉”不再是一種呼喚和口號,而是黨員干部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堅守,“勤儉節約”也不再游走在“灰色地帶”,而回歸到“真勤儉”“實節約”。(云之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