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各類“奇葩證明”層出不窮,針對頻遭吐槽的“證明多”、“證明難”,公安部、外交部、民政部等紛紛發布相關政策措施,要求解決此類荒唐證明的問題。在即將到來的2016年,辦證難、辦證繁的問題有望進一步解決。(12月29日中新網)
不管是證明“我媽是我媽”還是證明“我是我”,李克強總理對奇葩證明的痛斥也道出了億萬百姓辦事難的艱辛。今年以來,國家多部委連續推出各項簡政放權新舉措,取消了一批批奇葩證明。其實,一些證明本是沒有明確要求的,但是落到實際生活中,就變成了硬性要求,將本就不合理的證明推上了奇葩的巔峰。
令人擔憂的是,取消了奇葩證明,是不是我們老百姓辦事就可以少跑路了呢?對于普通老百姓,尤其是農村老百姓來說,這樣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而且非常現實。取消繁雜的不必要的證明,雖說從制度層面給便老百姓捷辦事提供了制度依據,但是落到實際行動上,落到實際工作之中,如果沒有后續的跟進服務工作,老百姓“跑斷腿也辦不成事”的現象或將依然存在。
一般人都知道互聯網信息帶給我們的便利,不光是生活上,同樣也包括國家政策的宣傳,但是互聯網信息宣傳也是基于能夠運用互聯網技術,對網絡信息收集有一定能力的公民。那么對于那些農村的老百姓,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而言,誰能告訴他們哪些部門取消了哪些證明,哪些證明需要到哪個部門開具嗎?因此,取消奇葩證明后的后續跟進服務尤為重要,否則百姓跑冤枉路的現實仍然無法徹底改變。
在生活會中,“有事找社區”已經成為老百姓的基本認知,而社區也在“包辦百事”的長期角色定位中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認可,那么一些不再在社區開具的證明,以及應該到哪里開具證明,社區干部是否知曉,老百姓是否知曉?國家這個部委今天取消一個證明,明天那個部委取消一個證明,如果沒有及時讓每一個基層干部掌握業務變動情況,社區干部即便想讓老百姓少跑路都難。
此外,很多不合理的證明,也是因為老百姓對政策的不了解,沒有拒絕的底氣,才有了“叫開什么就開什么”的荒唐。如果能夠將國家政策宣傳到每一個老百姓,讓每一個群眾都知道什么證明到什么部門開,什么證明根本不用開,等等這些情況,才會讓簡政放權的實惠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才會讓老百姓感受到真正的變化。
同時,取消了哪些奇葩證明,改變了哪些證明的開具單位,等等這些信息也需要有關部門聚合起來,整合宣傳。對于拒不執行的單位和干部,也應該建立問責處罰機制,真正讓干部樹立起為民服務的理念。取消奇葩證明不可能一口氣合成,轉變服務理念和方式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政府部門更加細致入微的服務和久久為功的長期堅持。(李丁喬)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