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法治中國沒有人是旁觀者,雖然完成法治中國這一偉大歷史進程,還需要長時間的演進,還需要幾代的人的努力,但是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心向往之”,主動參與,自覺踐行,這一天將會提前來臨。
8月18日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播出以來,在各地引發熱烈反響,高校師生、政法界人士紛紛表示,專題片從形式到內容非常接地氣,是非常有效的全民法治公開課,激發了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8月23日,光明日報)
近日,大型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引起了民眾熱議,取得了不錯的反響。這堂生動的全民法治公開課,為民眾勾勒出了法治中國過去五年來走過的路程,以及未來通往的方向,彰顯了中國的法治自信和道路自信。
不過,一些網友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小老百姓,法治中國這么宏大的主題與自己沒有太多的關聯。其實,這是一種認識誤區,因為法治無處不在,已經滲透到了民眾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條文更是和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法治中國不僅是政治改革家的事兒,也不僅是司法部門的事兒,更是普通群眾應該積極參與,主動融入的事兒,因為法治中國從來就不該有旁觀者,每個人都應該扮演好三種角色。
做法治的“翻譯官”。法治建設離不開普法宣傳和司法解釋,而要做好這些工作,則需要我們都扮演好法治“翻譯官”的角色。法律是專業的,也是具體的,甚至有時候是繁瑣的,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對法律條文的理解似是而非,法律精神吃得不準,研究得不透。另外,部分民眾受限于知識水平,對于法律知識知之甚少,或者干脆就是“法盲”。那么,如何才能讓法治準確而深刻的走進民眾的內心呢?第一步就是要將法治內容化繁為簡,當好法治“翻譯官”,以通俗易懂和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法、釋法、明法,把法治的“干貨”教給民眾,讓民眾真正地知法、懂法,進而守法、用法。
成法治的“循法者”。有法必依,有法必行。在一個法治社會,法律是每一個人行為處事的底線,奉法而為,循法而行,當成為每一個合格公民的行動自覺。成法治的“循法者”,包括兩層含義,一則是執法部門必須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對違法行為要立查立究,只有法治的權威得到了保證,法治才能凝聚共識,獲得公信力;二則是作為公民應該恪守法律規定,不越規矩,不觸法律,不鉆漏洞,在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要敢于和善于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當執法部門和公民都在法治的軌道中找到了自己正確位置和姿勢的時候,法治才能形成良性互動,“循法而行”才是成為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則。
當法治的“排頭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推進各項事業深化發展的時候,總會遇到諸多新情況、新問題,這個時候既需要法治劃出底線,指明方向,更需要我們爭當法治“排頭兵”,其中各級領導干部尤其要做模范當榜樣。領導干部是各項事業發展的“主心骨”和“指揮官”,他們必須帶頭依法行政,以上率下,形成崇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會風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領導干部都不能模范地依法辦事,如何服眾呢?領導干部當法治“排頭兵”是義不容辭的“規定動作”,一般群眾也應不斷對標,把當法治“排頭兵”作為一個公民的理性追求。
法治理想境地需要人人參與,法治中國沒有人是旁觀者,雖然完成法治中國這一偉大歷史進程,還需要長時間的演進,還需要幾代的人的努力,但是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心向往之”,主動參與,自覺踐行,這一天將會提前來臨。(沈道遠)